[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4 — 0173 — 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边疆农村地区成为国家神经的末梢。边疆农村地区多有偏僻路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相对落后的特点,随着农村档案信息化的推进,其信息渠道不畅、信息利用不多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研究和解决边疆农村地区档案信息闭塞和档案信息传递路障的问题,就成为了档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边疆农村地区档案信息传递渠道的阻隔,也是农村以至我国整体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困难和障碍。当前的任务是,在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如何帮助边疆地区农民拓宽和疏通信息渠道,使之获取更多的信息,以至提高科学文化技能与物质财富。本文将分析农村地区的档案信息路障,提出疏通信息渠道的对策,为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一、信息传递的路障
边疆地区农民获得各类信息,目前虽然也有城对乡支农活动、新闻媒体与网络、农业技术与文化信息机构,以及农村干部与亲友邻里等渠道可以利用,但多元化信息渠道的作用却相当有限。据调查,在祖国边陲齐齐哈尔所辖的五个村屯中,档案信息传递路障比较典型。其一是一些部门和单位的支农活动时断时续,有时“一窝蜂”,有时“一阵风”;其二是很多农民常年见不到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其三是档案信息机构大多形同虚设,如“万村书库”和“农家书屋”等建成后便不了了之;其四是计算机网络和档案涉农网站为大多农民可望不可及,而农民听广播看电视的则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