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口语化辨析

2011-01-01 00:00:00张宝才
理论观察 2011年4期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4 — 0176 — 01
  
  采用口语制作新闻标题,是近些年地市级晚报和都市类报纸常用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并且已渐成一种风气和时尚。毋庸置疑,口语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的确给报纸带来了一股生气,让新闻的“眼睛”更加传神,更富有魅力,不仅有效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也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能。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新闻标题口语化的运用中,也存在着浅而乱和泛口语化的倾向和问题。笔者就此试做论述,以供同仁商榷。
  使用口语化新闻标题要把握好度
  度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事物保持期质的数量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其事物就走向了反面。使用口语化新闻标题必须要把握好度,超过了度,就会适得其反,非但不能给人以新鲜感、亲切感,还会让人产生一种厌恶感。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一些地市级晚报和都市类报纸中,存在着一种泛口语化倾向。他们唯口语化为美,单纯为了口语化而口语化,完全背离了新闻规律,导致口语化新闻标题用得过多,过滥,过于浅薄,甚至是庸俗,严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和品位。试想,一张报纸,每天都是满篇的“咋整的”、“掉脚”、“栽了”、“太狂了”、“小三”、“忽悠”等口语和方言,这样的报纸难免落入低俗、粗陋和缺乏文化品位的窠巢。
  口语化新标题失之粗陋是一个通病。2011年,一家地市级晚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肩题是:“一盘牛肉少二两”;主题是“这家饭店咋整的?”这个标题单从文字上似乎找不出什么毛病。但用新闻标题的制作原则去衡量,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般地说,肩题和主题二者的关系是递进关系。也就是说,肩题说明事物现象,主题要提示事物本质。而这则标题却让肩题和主题处在同一层面上,并没有去对缺斤短两现象予以本质上的提示和揭露,受众看了得不到一点快感。既然缺斤短两是老板刻意做的缺德事,那还有必要问什么“咋整的”吗?这样的新闻标题虽有口语化之形,却无口语化的生动形象之实,失之于平淡和粗陋。如果将主题改为“这家饭店心太黑”,或许会更好一些。
  二、运用口语化新闻标题一定要准确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的主旨和灵魂。一张报纸在手,受众首先扫瞄标的就是新闻标题。所以,新闻标题的制作必须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让受众一看标题,就明了新闻说的是什么,从而引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口语化新闻标题同样必须遵守这一原则,否则,不仅会让人产生一头雾水,而且还会贻笑大方。
  我们必须清楚,口语化新闻标题只是一种形式,形式只有和内容达到统一时,才会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1998年,齐齐哈尔市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齐齐哈尔日报》有一则标题制作得十分精妙:“锅沿淹了,锅底没事”。新闻说的是某县遭遇大洪水,但结果却截然不同。水利设施建设搞得好的地方,低洼地块的农田安然无恙。而水利设施建设搞得不好地方,农田虽处于“锅沿”的高位,却没有逃脱洪水的浩劫。这个口语化新闻标题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准确深刻地阐释了新闻的主题思想,不失为口语化新闻标题中的上乘之作。
  三、口语化新闻标题必须精加工
  所谓口语,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口头语言。口头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口头语言并非都是精品,决不能信手拈来随意使用。在制作口语化新闻标题时,必须对文字做精细的锤炼和加工,只有这样,口语化新闻标题才能真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如鲁迅所言,大众语言是毛坯,经过加工是艺术。如果满足于照搬口语,不对文字进行加工提炼,就会导致标题啰里啰嗦,表意不清。
  这样一则并不复杂的社会新闻,却让新闻标题弄得复杂起来,受众看了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将肩题改为“玩得转飞机却玩不转电动车”;主题改为“百花园门前交通乱象难倒飞行员”。这样或许会简明一些,受众一看就能明白新闻说的是什么事。由此可见,使用口语化新闻标题时不能不动脑筋,不做文字推敲。否则,即使用的是口语,受众也很难看明白。
  四、口语化新闻标题要慎用方言土语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和土语。这些方言土语虽不乏鲜活灵动之处,但超出了相应的地域界限,就会成为“中国外语”,很难让人看懂。而报纸作为传播信息的公共传媒,所面对的受众是开放式的,若毫无节制地大量使用方言土语,就会影响到新闻的传播效能。比如东北话中“那圪嗒”、“ 煞楞”、“ 蝎虎”“ 乌了巴突”、“ 赶趟”、“ 划魂儿”、“ 岔纰”、“山炮”等方言,其他省份的人怎么也听不懂。同样,其他省份的方言土语拿给东北人听,同样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010年,温州商报有一则新闻,标题是“欧江三桥又堵车:‘火油心’兮”。 “火油心”一词就是浙江方言,温州人看了,会觉得既简洁、明了,又很有个性色彩。但外地人看了,就会一头雾水,不知其义。
  同是这个新闻,温州的另一家媒体制作的新闻标题就精当得多:“婚车这一逆,添堵4小时”。既道出了堵车的原因——婚车逆行。又说明了堵车的严重性和人们焦急的心情——添堵4小时,准确提示了新闻的主旨。由此可见,制作标题时,一定要对口语化进行适当的筛选,尽量少用或不用那些只有少数人才懂的方言和土语。
  或许有人会说,面对全国发行的报纸可以不用方言土语,地市级晚报和都市报用了也无妨。事实并非如此。要知道,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大开放,人口大流动的时代,世界都被称之为“地球村“了。在这种情势下,报人必须要有开放的眼光和的宽广的胸怀才行,否则,你办的报纸就会显得小家子气,就很难在媒体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