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现代化叙事方式”的教学结合

2011-01-01 00:00:00张君弟
理论观察 2011年4期


  [摘要]现代化叙事方式立足于现世,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接受西方的进化史观和发展史观,以世界现代化进程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把中华民族各阶层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现代化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从一个崭新的、宏大的视角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教学选择。
  [关键词]现代化叙事方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4 — 0148 — 02
  
  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所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以下同)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同时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历史教学的双重特点,既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一种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放在世界背景中考察,从全球视角下审视中国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加深对中国道路的理解,以罗荣渠、章开沅为代表的史学家开始立足于现世,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接受西方的进化史观和发展史观,以世界现代化进程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并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研究”与“现代化范式”。它为我们构建一个整合传统、面向世界的教学平台,将有力提高《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润物无声之中达到意识形态教育与人文修养相结合的要求。
  一、从封闭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脉络
  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逼之下被迫向世界敞开了封闭的大门,正因如此,中国脱离了过去2000多年封闭、落后、专制的轨道。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过程中,逐步将中国纳入到世界框架体系,这一过程是中国慌忙的、且是被迫的走向世界,同时也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过程,以此背景出发,中国近现代历史不仅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摆脱封闭状况,逐步走向世界的开放的历史,即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的极为错综复杂的变革是围绕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这个中心主题进行的,即中华民族由衰落——觉醒——复兴——崛起和近代中国由封闭——开放——现代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有了这个中心主题,纲举目张,就不难帮助学生厘清近百年中国巨变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线索。
  二、现代化与现代化叙事方式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以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一系列转变等。这一现象起源于15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西欧和北美在20世纪首先取得了成功,至今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中国现代化研究专家罗荣渠教授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对世界各国学者的现代化理解进行归纳,他提出:“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1〕在罗荣渠看来,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的解放”,这与马克思唯物史观认识与解释体系是一致的。
  叙事方式是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现在已被借用到历史研究和教学中来。它是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置放于一个与世界紧密联系的视野下来认识,即中国是在深受外国影响的背景下展开现代化进程的,并通过对现代化动力、范围、速度、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研究来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层面相。一般认为,源自于“现代化范式”的现代化叙事方式较之革命叙事方式不仅更加符合马克思唯物史观,而且易于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易于让广大年轻的大学生接受,是当前《纲要》课的较好选择。刘大年说:“中国近代110年的历史基本问题是两个。一是民族不独立,要求在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二是社会生产落后,要求工业化、近代化。两个问题内容不一样,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永远落后,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百折不回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2〕因而,两种叙事框架并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选择问题。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态度可以把不同的认识框架置放在一个平台上,为叙述者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在这个开放性的平台上,一种中立、客观的历史观,或许能够成为我们认识、分析历史现象的新工具。
  三、现代化叙事方式与《纲要》教学的结合
  坚持现代化的普适性与中国历史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具有普适性,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革命就所要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就必然包含了这一普适性: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现代化叙事方式可以使得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从国家主权、传统文化、制度变革、道路选择、民众动员等方面加深学生对近代历史国情的理解,而且也能够从多方位、多视角的历史场景思考中国的过去和未来。需要融合西方各种现代化理论、吸收它们的有关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等现代性指标体系方面的合理内核,更重要的是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因而,中国近代存在三大矛盾,即殖民主义侵略和反殖民主义侵略的矛盾、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与中国古老的小农与手工业结合的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业—商业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农耕文明的矛盾。三大矛盾决定了四大趋向,即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比如,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倡导的“中体西用”,从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向往在中国建立共和体制,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等等,都体现对现代化的追求。
  坚持革命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原则。当前是一个多元化时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许多听上去时髦的观点如李泽厚和刘再复又提出了著名的“告别革命”〔3〕说,以及过去历史研究中出现过的“唯革命论”均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近代历史观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故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实现近代化的讲述,“必须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与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不应当将近代化与反帝反封建斗争对立起来,更不应当否认这一斗争”,在历史推进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帝国主义使中国沉沦为半殖民地化,又使中国停留在半封建状态。自晚清到民国的事实表明,帝国主义的入侵既没有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使中国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认为西方列强赞成和帮助中国实现近代化,不反对帝国主义可以实现近代化,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不进行反帝斗争,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改变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压迫和掠夺,要实现中国近代化是不可能的”〔4〕。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现代化叙事方式包含三个维度: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化即革命化;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国富民强的工业化即经济现代化;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自由的政治民主化。不但能联系历史事件总结经验与教训,进行理论分析和理论概括,而且还能将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进行衔接。近代中国人始终面临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可以说,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正是围绕着这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而不断前进的。特别要指出,近代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近代化国家,即在外国先进文明的刺激下被迫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其近代化的启动会较多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客观刺激。但与此同时,后者也必然给这些民族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使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成为其近代化实践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其实现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首要前提”〔5〕。因而,教师应当坚持将近现代历史置于中国历史长河之中、置于世界近代历史之中,敢于对中国近代落后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敢于对各个阶层在探索国家独立富强道路上成败的分析和探讨。
  
  坚持讲解知识与讲授思维相结合原则。培养大学生积极、开放的思维是教育者必须做好的工作,是当今世界紧密联系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开放的意识、世界的眼光,也意味着在分析中国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要有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这也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进行教学,能够全面、深刻地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一般认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政治层面以及思想文化层面。近代中国历史经历这样的一条线索,西方冲击——中国反思和变革: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教师的授课方法和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的形成,积极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视野。因此,一个好的教师不在于他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运用什么方法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挖掘,并最终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纲要》教学为教师培养学生开放的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只要教师善于将中国的事件与世界对此产生的影响相联系来启发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结语
  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国家有用人才,需要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不断探求教育与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现代化叙事方式更客观、更全面、全方位地站在世界和时代的高度,把中华民族各阶层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现代化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从一个崭新的、宏大的视角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其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态度可以把不同的认识框架置放在一个平台上,为叙述者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在这个开放性的平台上,一种中立、客观的历史观,不仅能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更因其多维度的包容性、较强的理论说服性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有效的将意识形态教育与人文修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既加深对“三个选择”等国情的深刻理解,又实现了与世界的接轨。
  〔参考文献〕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
  〔2〕 刘大年.当前近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