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人们并没有真正普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远离期望目标。因此,本文是从在校生物专业班学生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入手,重点提高学生认识,通过学生将从事教育工作角度进一步提升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教学;渗透;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4 — 0146 — 02
21世纪以来,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世界最为流行的词汇,其保护已成为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人类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所带来巨大的灾难,付出了沉重代价。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等五大危机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矛盾愈显突出,其实质问题就是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发展和利用缺乏认识,个人利益至上、非法牟取占有、摄食濒危物种、专项资金挪用、强抢自然资源等,严重造成了生态系统的失衡,致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不可持续发展程度。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观念更是重中之重。提高认识势在必行,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探讨,课堂中不断渗透,带领学生深入践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培养服务环保人才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内外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现状、特点、难点及应采取的对策谈了很多看法,普遍认为:人为的破坏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缺乏,造成每天约有近百种生物在地球上灭绝,特别是环境污染等原因,很多生物在没有被人类认识之前的已经消亡了。因此,众多专家和学者对教育界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从学生抓起,注重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加强生命科学教育,切实开展生物多样性物种抢救性保护活动,着力提高人们生态保护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性,实现保护网络,改善生态,建设美好家园。
本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又是自然科学中的带头学科,生物专业教育对学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培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那么,生物教育专业课程就要为培养未来合格的,具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的教师这个培养目标服务。为此,我们通过生物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培养途径,为他们将来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生物学基础。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课堂渗透
环境保护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核心价值观、正确人生观的培养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一种生态哲学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体现和普及,更是一种现代的文明世界观。
生物专业教育教学中,每一专业课都随时渗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充分诠释它不仅具有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的双重性,更加具有巨大的遗传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科学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教学中结合实际,利用国际形势开展“变化世界的生命保障”、“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湿地生物多样性”、“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生物多样性与减贫”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学生是单纯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及认识也是一知半解,不能系统掌握生物多样性组成、特征、内容、历史、形成、意义及价值。如果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够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我们人类相互作用的关系,懂得生命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造福人类,再通过他们来教育下一代,让所有的人都加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列,不再毁灭生态、践踏生命,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自然。
1.物种多样性课堂渗透
《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是生物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主讲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开展物种多样性知识的传授,并结合地区物种多样性特点列举实例,阐述现状及保护措施。例如:在《动物学》专业课讲授中,教师不能仅提对物种本身进行保护,要强调对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问题,不仅要对物种野生种群重点保护,还要保护好其栖息地及生活环境和质量。目前,世界每年物种多样性的价值可达33.3万亿美元,其美学价值、生态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价值等估计有120亿美元的产值。那么,每年在我国的物种多样性可提供39.11万亿元的使用价值,陆地生态系统85%的类型,野生动植物物种的85%受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有效地保护了天然林2801.3万公顷、湿地2812.7公顷、荒漠植被3999.5万公顷。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渗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种多样性的重要。
2.遗传多样性课堂渗透
《遗传学》、《生物进化论》是生物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地区遗传多样性特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通过学生向社会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例如:《遗传学》教学中,注重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实践。我市龙沙公园成功饲养驼鹿及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东北虎是目前在我国仅存的圈养种群和物种,属珍稀濒危物种。针对遗传基因的研究已成功繁育出仔二代,在有效的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灭绝的状态下,保存了良好的基因库。《生物进化论》教学中,教师根据我市地区未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受到冰川覆盖,至今仍保存着区系古老、晚生古代的第三纪残余复合体物种,如水杉、银杉、七鳃鳗科、鲢科、泥鳅科等古老孑遗物种。学生经过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及研讨,再进行全面总结分析,自然而然就意识到关注遗传多样性,也就保障了生物多样性,激发了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3.生态系统多样性课堂渗透
《生态学》、《生物教学法》是生物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从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几个方面重点论述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等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意识、系统思维能力和学生研究实践能力。例如:《生态学》教学中,课堂中渗透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结合本地区实际诠释平原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沼泽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等。扎龙湿地热量充足、日照丰富、湿度适宜,是丹顶鹤、白鹳、草鹭、白翅浮鸥等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之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里曾出现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沼泽变草地、湿地沉积萎缩、水质盐碱化、野生动物迁移等众多现象,生物多样性显著退化。生态失衡带来的干旱、风沙、水土流失、害虫猛增、农作物欠收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样的课堂渗透,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又激发了极大兴趣,由课堂拓展到课外,切实提高学生对生态多样性的认识,主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环境保护服务,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三、注重情感教育,树立生态思想和生态观念
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及能力的培养,使其自觉、主动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自觉树立生态思想和生态观念,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质的培养,是生物科学专业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面向学生传授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更要通过开放与共享的课程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深该挖掘学生潜能,促使学生结合家乡实际自觉、主动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综合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适当的、有目的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
我们在教学中,始终针对目前公众宣传力度不够大,保护意识普遍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生物多样性公众教育等问题,全面加强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改革及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持之以恒的教学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情感,提高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意识,真正地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
〔参考文献〕
〔1〕杨开良.扎龙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J〕 . 中南林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