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齐哈尔市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区,也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地区之一,在我国竞技体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使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下去,研究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4 — 0093 — 02
一、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
1.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状况
自2000年以来,齐齐哈尔市体校的招生与90年代相比,武林数量还是质量居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体育人才与以往的的待遇相对较低,优势有所下降,如工作安排、职业声望等已经不再存在了。另有部分家庭教育所影响,因竞技体育很苦,家长不愿让子女从事竞技体育。从而使部分体校,尤其是厂矿的一些体校生存困难,有的已经难以为续。以前的层层输送的方式出现链条锻炼,致使齐齐哈尔市人才储备和开发数量不足,人才梯队基础建设薄弱,没有形成合理的后备人才梯队,缺乏优势群体。加之部分地区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缩水,训练设施跟不上等原因造成训练人数规模小,可供选择的面小,部分具有体育天赋的人才中途流失。目前齐齐哈尔市地区还有部分项目一、二线比例尚未达到1∶2这个要求。
2.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学习状况
目前我国大多是体校采取半读半训的方式,齐齐哈尔市体校也是如此,利用学生业余时间进行训练。从100名体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文化水平不能令人满意。其中56人认为体校的文化教学水平不能令人满意;74人认为运动训练对文化课有很大的影响。调查的结果显示,体校对“文化教育”“训练教育”明显“偏科”,这种不重视文化教育,单纯考虑训练效益缺乏制约,也与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所违背。
3.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状况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般认为具有一定的数量后才能在众多人数中寻找高质量的人才来。现在就齐齐哈尔市而言,由于部分地区经济不景气,基础设备投入不充分,运动场地少等,致使爱好体育的人从事基础训练的机会就少,造成基础人才缺乏,高水平与动员更是凤毛麟角,竞技体育的成才的人数也少。根据部分数据显示,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人才的输出率还不到2%,输出率低造成一些家长不支持孩子从事竞技体育,使部分体育后备人才流失。
4.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经费情况
齐齐哈尔市大部分体校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或厂矿的财政拨款,部分体校通过资费招生、开办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创收,但所占比例甚小。经过调查发现,很多体校经费奇缺,训练设施陈旧,职工待遇低,工作积极性缺乏,训练质量得不到保证。总体看来,在市由于训练经费短缺,没有保证,生源受限,招生困难大,教练员自身素质等一系列问题使基层训练体系受到冲击和削弱,严重影响了我国后备人才的培养。
5.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状况
齐齐哈尔市多数教练员整体素质不算高,由于经济滞后,多数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状况较低。在调查中得知,多数教练员对自己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太满意,高水平教练员不愿意留下,很多高水平教练员调离。在调查的教练员中,第一学历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占绝大多数,研究生寥寥无几,使齐齐哈尔市教练员学历结构呈现橄榄形结构,总体上符合当代社会人才结构,基本满足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现状对教练员学历结构的需要。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齐齐哈尔市教练员队伍的高学历的比例偏低,应尽可能提高齐齐哈尔市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和学历层次。
通过对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分析,可以看出,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比较好,但面临着后备人才短缺的问题。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发展的后人人才大多数在青少年体校和中小学当中,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体校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变化的需要。在现阶段齐齐哈尔市的后备人才的培养仍然要靠青少年体校和中小学,“体、教结合”的方式尤为重要,这样就需要教练员的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和学历层次就刻不容缓了。
二、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资金短缺,项目设置不合理
目前,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和办学收费等方式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多渠道投资办体育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单独依赖政府拨款导致了培养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的现象,影响了竞技体育培养的灵活性,对人才的选择、吸纳和培养人才都造成许多负面影响。此外,由于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只对传统能拿到奖牌的运动项目偏于重视,忽视了其他项目的培养。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缺乏系统规划,造成重复布局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人才梯队有事出现了断档现象。
2.运动员出路狭窄
大多数竞技体育人才的文化素质较低,除了一些高水平运动员以外,退役后就业安置比较不错,绝大多数退役运动员的出路便是回到入队(学)时户口所在地等待安置或由父母所在单位进行安置,一些退役运动员一旦“遭遇”父母下岗或父母所在企业改制、破产等情况,往往勉励事业的境遇。另外在,在“幸运”地获得安置的退役运动员中,由于安置单位效益差加上自身能力差,无法适应日益竞争的环境,生存状况贫困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体校的运动员文化学习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大力加强竞技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素质,哟器是在对于运动员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应该建立起一套符合运动员实际情况的的教学体系。
3.选材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人才培养效益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缺少一套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选材体系,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计划和指标评价体系在齐齐哈尔市还不完善。这种现象发硬出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家长对竞技体育的认识不够,影响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基础运动员含有一定的“水分”。近几年,由于招生监管机制不健全,强调经济效益,各种培训班兴起,因而很多体校“灰色招生严重,”使一些没有特长的青少年加入体校,而一些有天赋的青少年因家庭状况等诸多原因不能进入体校,得不到相应的训练,致使许多有潜力的体育后备人才流失,阻碍了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给齐齐哈尔市的资源早成了浪费。
三、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对策
整体看,齐齐哈尔市虽经济水平不高,部分教练员的素质较高、训练设施完善,尤其是一些齐齐哈尔市的传统项目,如田径、游泳、排球、速滑等项目。然而从竞技体育的发展来看,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才的天然素质要求不一,并且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对于齐齐哈尔市而言,在一段时期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将向着“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既要有步骤地引入市场机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市场化、社会化程度,又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建立人才培养制度。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引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各项运动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对策,提高体育资源的效率。对普及率较高、观赏性强、产业开发价值较大的一些运动项目,如传动的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政府可以借助竞赛机制逐步退出,推向社会,借助社会资源走职业化、产业化道路。对于商业价值较小,很难进入商业化运作的项目,如跳水、摔跤、射击等项目,仍要坚持政府投入。总支最终实现体育资源配置合理,向多层面、多渠道的多元形式转杯。
2.加强“体、教结合”,建立新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对“体、教结合”于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把对运动员的培养独立于教育系统之外,而美国则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与竞技体育是合一的,有着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竞技体育系统只是大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所以这种对立与教育系统之外的观念是比较狭隘的。这种发展只能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建立一套新型的后背人才培养体系是齐齐哈尔市乃至于我国是为我们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正在进行“体、教结合”的试点改革,不仅要考虑学员及家庭的追求,也要考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中小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基础,学生们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教练员的“开发”,从事早期的训练,并且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充分挖掘自身的运动天赋,实现自身的运动价值。
当前齐齐哈尔市采取的措施是,每个地区的学校都有不同项目的竞技体育传统项,并且形成“一条龙”培养模式,例如以排球为例,齐齐哈尔市东路小学为小学中的排球基点校,队员们小学毕业后直接输送到市第三中学(重点中学),该校是齐齐哈尔市中学中的排球基点校;初中毕业后输送到市实验中学(重点高中),该校是齐齐哈尔市高中中的排球基点校。这种“一条龙”的培养模式不但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推动了学校业余体育的发展,可谓为“双赢”,并且还吸引了国内许多知名高校来齐齐哈尔市招收人才。因此加强“体、教结合”,建立新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齐齐哈尔市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毕必由之路。
3.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素质
提高竞技运动水平,高水平的教练员是必不可少的,加快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素质则是重中之重,教练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备人才的质量。齐齐哈尔市的教练员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大专和本科学历,高层次和高学历的教练员较少。学校应鼓励教练员进修学习,为他们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一些知名专家来齐齐哈尔市讲座,派出去一些精英到外面去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发展的眼光和科研意识等,鼓励他们参与科学研究,打造出一批学者型的教练员。
4.扩大资金来源,鼓励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基础一般,仅政府投资还不能完全满足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大规模的培养,可以利用市场发展机制,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制定有利于培养齐齐哈尔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投融资政策、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各种宣传,成立各种俱乐部,招收各项体育人才,形成基础学校。
〔参考文献〕
〔1〕徐开春,梁金娜.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02).
〔2〕李小伟.“教体结合”应拓展多种形式〔EB.OL〕.中国教育信息网.
〔3〕杜伟.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对策--以江苏省调查为例〔J〕.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