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一旦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生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也会在受众的心中大打折扣。随着各大媒介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利益的驱动,有的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天平发生了倾斜,片面地追求时效性,迎合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于是出现了一条条让受众气愤的假新闻。本文中重新审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浅析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新闻报道;真实性;虚假新闻;社会危害;捍卫新闻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4 — 0080 — 02
新闻报道要真实,这是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是新闻生命力的保障,也是新闻媒体生存及发展的基础。英国著名报人约翰·德莱恩认为:新闻记者的职责与史学家相同,就是不顾一切地寻找事实真相,所以他所贡献给读者的,不是政策、国策之类,而只是尽他们所能得到的事实真相。也就是:发现真相,向社会告知事实真相,是新闻工作者和历史学家的共同责任。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真实的新闻留给后代的是真实的记载,不真实的新闻留下的只能是一部歪曲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媒介的竞争,新闻真实性原则受到了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冲击,假新闻现象屡禁不止。新闻的真实性不仅关乎新闻工作者个人的信誉,关乎着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甚至关乎我国新闻宣传的导向作用,会给社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要从职业道德上严格捍卫新闻的真实性,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同时新闻媒介把好关口,做好监督制约工作,维护好新闻的真实性,让广大受众接受到正确的新闻信息。
一、新闻真实性的重新审视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写真。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按照这一基本认识,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国内学术界对新闻真实的看法,基本上是以新闻报道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作为标准,认为“新闻真实可以定义为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真相相一致”,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同报道对象(认识客体)完全一致,否则就是对被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就是假报道和失实报道。” 新闻的本性就是追求客观真实,就是以传播客观事实为目的。
二、新闻失实的社会危害
目前的新闻失实,大体的表现为:添枝加叶、浮夸拔高;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猎奇轻信,以讹传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子虚乌有,肆意捏造;张冠李戴,技术拼合;主观臆想,情节失实等等。这类不实新闻,失信于民,削弱了新闻的社会职责,影响了新闻社会作用的有效发挥,减低了新闻媒介的声誉,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危害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直接损害了受众对社会的正确认知。
虚假新闻会误导舆论,降低公信。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基石,新闻报道具有舆论导向的社会功能。公众接受新闻是为了满足认知世界和获得知识的欲望,接受新闻是公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面对公众的需求和渴望,失实的、虚假的新闻对公众来说是不负责的表现,不仅浪费了受众的时间和精力,更使他们的感情受到欺骗和危害,是一种精神损害,甚至造成思想行为方向的误导,有碍整个社会的常态发展,重则还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三、新闻失实的现实原因
目前出现的假新闻,大部分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如娱乐圈内的各种无从考据的绯闻,是想对社会热点可以渲染、炮制能引起轰动的消息,以提高媒体的收视率和发行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新闻满足受众的窥视心理。
造成这类假新闻的根源,是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在媒体激烈的竞争中,猎奇、揭秘、娱乐等软新闻倍受青睐,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许多虚假新闻就新鲜出炉,严重威胁了新闻的真实性。其次,在“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赢得受众的眼球就是赢得了经济利益,就是赢得了市场。在媒体的商业经营运作中,过多地重视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过多地强调了新闻要迎合受众的口味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致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各类虚假新闻。
新闻的真实性还受到新闻时效性的挑战。时效性是新闻的又一个特征,媒体之间的竞争还主要体现在对新闻时效性的争取上。许多媒体为了保证f52ff6ac35b830f06ff1a40b3d03c405103206fbe11774ccf61f53c42ea39fe2新闻的新鲜,为了能采写出“独家新闻”、让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受众,放松了对新闻真实性的核查,因此也就出现了虚假新闻。
四、新闻真实性的最终实现
既然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我们当然要捍卫这一生命了。无论如何高谈阔论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始终只有一个归宿——就是在实际新闻工作中做到对新闻事件的准确传播。那么如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1.记者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因素
新闻是记者思维活动的产物,因此新闻真实的实现与否也都是掌握在记者手中。可以这么说,新闻的真实有赖新闻的主宰者——记者的把握。为了新闻传播最大化的保真,必须从源头上把握好记者这一环节。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一个职业精神、职业道德问题。一切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恪守职业道德,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同时也维护了新闻队伍的形象和新闻媒体的声誉,切实担当起引导社会大众的责任。记者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力争见证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做到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与新闻本质的真实。新闻事实是指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选取和未被选取的已经出现的社会事实。新闻事实的真实是指用来进行新闻写作的那些被选取的真实的社会现实。而有些事实我们看得见,有些事实是我们看不到的而是深入在事物内部需要我们去挖掘的。为此,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做到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辩证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记者要深入现场采访,了解真实事实。著名新闻研究者方延明说:“真实不是孤立的,真实是主客观的统一”,“新闻事实是主观对客观的描述,是客观事实通过记者主观意识后的结晶体。”从他的观点当中我们知道要让主观描写客观事实必须真实,而这一真实就靠记者的深入实际采访才能得到“第一手事实资料”。
2.记者深厚的知识素养也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的保证
新闻是通过记者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后描述而来的,事实本身并不能跃然纸上。在具体的新闻传播中,并不是所有的客观真实和事实真相都能够被记者所把握和认识,这就要求记者靠个人的知识素养、社会经验、职业技能决定了其对事件的理解程度。理论和认知水平有限,就很难洞悉事物的本质,容易忽视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能被假相迷惑,导致新闻失实。为此,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掌握较高的理论知识,才能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再加上周密的调查和审慎的思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还必须在新闻的写作中,运用准确的新闻语言。所谓新闻语言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以使用者的本民族规范化了的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新闻语言的基本特点主要是准确、清晰和生动,以“准确”作为新闻语言的核心。可见“准确“是新闻记者写作时语言运用的首要考虑标准。新闻界也把新闻语言的“准确、准确、再准确”奉为格言。刘明华的观点为“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是白描”。白描就是叙事与描写的结合。记者在新闻报道时语言的运用要准确真实表现新闻事实。那么如何做到语言运用的准确呢?刘明华要求:(1)多用动词,用准动词;(2)多用子概念,因为子概念的使用,往往使事件变得具体,丰富而且形象;(3)多用大白话,所谓的大白话就是指通俗的语言,大白话的运用可以使受众更加明白媒体所报道之事。
新闻的来源主要有:新闻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既当事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也有新闻学者提出“引用的资料必须真实,新闻报道必须标注新闻来源。来源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所以需要记者在选取新闻资料时要坚守新闻核实的原则,不能只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不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同时新闻报道中的各个要素也必须是真实的。必须真实也包括新闻报道的5W和1个H,还包括新闻事件的环境、条件、过程的真实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甚至是心理活动的真实。有时记者只注重了5W和1个H的真实,却在写作中忽视了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或是人物细节等的真实描写。有时还会加上一些自己的主观想象。新闻报道中的细节还原时记者把在现场看到的、听到的真实准确的再现出来,运用适当可以丰满新闻的真实性。细节还原不能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假如出现了合理想象那么就不称为新闻了。如何在新闻写作中运用细节还原,真实地反映事实?又如何才能使细节还原不过度?如何使文学化的语言不过度?细心观察、提问、感觉、笔记是获取细节的前提条件。在获取细节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普遍意义上的观察,更要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让自己在参与或非参与的采访过程中,接触并把握大量的感性资料,以便综合提取有益的细节,只有自己全情投入,抓住的细节才会动人,细节还原时才有据可依。在新闻写作中,细节还原要做到既不会使细节还原失度,也不会走文学化倾向。在写作中围绕新闻作品中心提取采访过程中获取的相应细节,为新闻作品增色,使新闻真实性更加丰满。如果新闻中没有引人注意的种种细节,没有引人瞩目的文字,就难以抓住读者飞速运行的眼球,但是在新闻写作中,细节还原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文学化的语言也要为新闻的真实性服务,不可出现过度的想象。新闻报道的落脚点就是新闻,而不是文学。新闻写作文学倾向要把握适度,否则会出现“造新闻”、“假新闻”。新闻的写作在真实的基础上抓住了好的细节,运用了丰富的文学化语言,并将他们有机地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去,才会产生真正好的新闻作品。
3.严格审核事实真伪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的主要措施
新闻媒体要完善内部管理,规范采编工作流程,要建立和完善记者、编辑、审稿人、校对、部主任、总编辑等新闻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形成制度,使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严格的要求,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同时强化媒体的把关意识,严格执行社会来稿及互联网信息使用的管理规定,认真核实,严格审批,慎用转载、转摘未经核实的来稿和信息。
4.严肃规范的法律法规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保证
新闻传播领域缺少法律的规范,只有纪律的制约,但未能引起从业人员的重视,因此虚假新闻屡屡出现。为此,制定严肃、规范、易操作的法律法规是新闻媒体健康发展、维护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保证。从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和新闻产品质量的标准来看,新闻的真实性需要一个明智、刚性的法律来标准和约束。对蓄意炮制和炒作虚假、失实新闻造成社会影响、损害群众和国家利益的,要给予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转载、转播虚假、失实新闻,扩大社会影响的新闻媒体,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和法律制裁,才能有效地杜绝虚假、失实新闻的产生,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