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及启示

2011-01-01 00:00:00马宗
理论观察 2011年4期


  [摘要]从毛泽东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出发,着力阐述二者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和差异性;二人的乡村建设理论都值得我们敬畏和借鉴,也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发展乡村教育,提升新农村建设软实力;重构群众路线,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是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毛泽东;梁漱溟;乡村建设;比较研究;新农村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4 — 0066 — 0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许多理论家都对乡村建设做了相当精辟的论述,各自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本文主要从毛泽东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出发,着力阐述二者的相同点和乡村建设的差异性。总体而言,毛泽东主张采取革命的手段解决中国的问题,即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发动工农武装革命战争,建立新的政权,其指导理论直接来源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而梁漱溟则反对采取暴力的方式,主张采取改良的措施,即“文化改造,民族自救”,倾向一种儒家保守的儒学思想,其理论来源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具体的措施就是乡村建设运动。在两者对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也试图探究一下两位伟人乡村建设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毛泽东和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共同之处
   (一)对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认同一致,即国情分析是一致的
  毛泽东和梁漱溟都认识到中国历来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国家,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已逐步瓦解,国家已是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民不聊生。没有一个有组织性的政权来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占国家总人口80%农民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外国殖民者的傀儡和附庸,他们都看到了内忧外患的现状,即内部有政府的高压政策,外部则是侵略者的阻挠与破坏,同时也意识到中国的一系列变法、革命、复辟、战争均以失败而告终,根本原因便是忽略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而毛泽东、梁漱溟都意识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根本症结在农民问题。
  (二)对社会改造和民族复兴的切入点是相同的,即从农村入手
  毛泽东认为当时俄国工人阶级是从城市夺取政权,并向周边的农村开展政权建设,但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则要求必须把农村作为切入点,以农村包围城市,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最终形成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梁漱溟也深刻地认识到,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之根本已是文化的失序和失调,他曾总结道:“结构特殊,文化失调,没有秩序”,这是他对中国的认识和剖析。而文化之根本在于占人口多数的农村,所以必须从农村着手,实行“乡治”,这也是实现民族自救的方法和最后途径,所以说二人都主张从农村切入,来实现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梦想。
  二、毛泽东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差异性
   (一)视角不同:阶级分析的视角和文化分析的视角
  毛泽东和众多的共产党人认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必须打破,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奴役现状也必须改变。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对中国社会群体的阶级属性进行了划分,总结到中国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他也预见到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具有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所以改变阶级受压迫的现状,最为激进的方式就是组织农民开展武装革命,夺取新的政权。
  作为知识分子的梁漱溟则从文化礼俗重建的角度来实现民族复兴,试图在不动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基上进行一系列的改良活动,依靠“乡村建设学派”的文化教育来实现民族的自救。在《乡村建设理论》中,他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近一百年来的社会文化,把西洋近代社会看成是个人本位的社会,而中国旧社会则是一种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如今,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立的现状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文化的冲撞和“入侵”,他将经济、政治的弱势都归结于文化。
  因此,有学者总结道:“乡村建没的方法是一种‘渐’的方法,而共产党提倡的则是一种‘顿’的方法。”这样的总结相当到位。〔1〕
   (二)思想来源不同: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和儒家道德伦理
  毛泽东在认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较早的接受了当时先进的马克思社会主义。并且不断地融合新的思想,以发展的眼光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从毛泽东的各个时期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结合实践不断的进行调整,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的完善,这点在共产党各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方面尤为明显。对此,学者陈晋指出:“很明显,青年毛泽东这种先东后西、先内而外、先实践后理论,进而取西资中的文化吸收、选择和创造观念,为他日后建构自己的思想理论,为他日后在政治活动中的成功,为他日后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了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上述认识,一直到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也没有改变,并提炼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经典公式。”〔2〕总体而言,毛泽东的主要指导思想来源于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且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融合的过程。
  梁漱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代表和守卫者,虽说对西方文化哲学体系十分通晓,但是运用到实践中或者指导于实践的却主要是儒家文化体系。他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封建小农经济,以及以“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为基础的社会政治观念,总持有一种比较保守的态度。他力图主张用乡村的文化建设来实现现代社会的改造,注重乡村的组织建设、科技知识的传授,以及新伦理的建设,但这些收效却是甚微的,这与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国情是不适应的,所以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成功,其思想在当时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当然这并不能否认儒家传统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依靠力量不同:农民作为主力军和知识精英的说教
  毛泽东早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就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的依靠力量是广大的贫雇农们,于是便有了“愈贫愈革命”的说法,乡村中无地少地的农民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所以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以土地这一有力“抓手”把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调动起来。毛泽东强调:“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这都在说明乡村建设更确切的说是农村革命依靠的是受压迫的广大农民,实践也证明,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农民确实发挥了主力军的伟大作用。
  梁漱溟则认为乡村建设的成功必须依靠开明地主、知识精英和农民中的中上层,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和财力。而农村中的精英群体则成为乡村建设的依靠力量,加之“农民自觉”,对农民思想上和精神上进行说教,建立新礼俗,但这无形中低估了农村中农民的潜在力量。他的经济策略是:“散漫的农民,经知识分子领导,逐渐联合起来为经济上的自卫与自力;同时从农业引发工业,完成大社会的自给自足,建立社会化的新经济构造。”〔3〕单纯的依靠精英群体的引导力量,而不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梁漱溟没有和农民走到一起,不得不哀叹“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虽说客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场实质为知识分子的改良运动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
  三、毛泽东、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意义
  毛泽东、梁漱溟关于乡村的理论和实践都给当时急需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摆脱四分五裂的现状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可以很肯定的说他们的思想都是伟大的,只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只能有一种模式得到成功,获得呼声。二人的乡村建设理论都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一)发展乡村教育,提升新农村建设软实力
  洞观毛泽东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二人都十分强调对农民的教育,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根据地时期的共产党人着重从思想、政治上对农民进行很好的启发,积极宣传一种理念:即旧社会一定会被新社会取代,这样既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也使农民从思想上认识了时代已经变化。而梁漱溟针对农民“贫、愚、弱、私”,首先从教育入手,他认为发展教育事业能够提升乡间居民的文化素质,改变“愚”的现状。并且积极推动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传统的文化体系开始遭到了破坏,农村文化主体性也面临着丧失的危险。梁漱溟曾直言不讳的指出“转变出”新文化的途径就是教育,而且“民众教育或社会教育,即乡村建设”。[4]众所周知,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处于主体的地位,他们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这在客观上必须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对此,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视,只有充分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
   (二)重构群众路线,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毛泽东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过程中都强调了要与农民密切联系起来,到群众中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受农民得到实惠。毛泽东在1929年使用“群众路线”阐述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应当融入到群众中去,开展农业生产和建设,并将其上升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梁漱溟在开展实践的过程当中号召广大知识分子下乡与乡民打成一片。所以依旧坚持走群众路线,使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务必重视制约农村发展的这一瓶颈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以水利改革发展为目标,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农村道路、通讯、电力供应等基础性建设也将随之开展,只有坚实的物质保证才能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顺利实现。但这些政策措施都离不开群众,只有了解群众的需求,制定为群众服务的政策才能更好地稳固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三)推动农业现代化是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梁漱溟通过对农村、农民的深入调查和研究,不止一次的强调:农业对商业、金融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军界、政界、教育界更是靠农(才有)饭吃”,“所谓‘民以食为天’,问题之急,莫急于此。”他对农业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下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又依靠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正在促使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生转型,因为在很多地方由于“推拉理论”的作用,打工群体逐渐脱离农村,将土地搁置或者抛荒,面对此种情形,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开始出现,它可以解决生产经营相对分散的弊端。只有积极的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最终实现农村的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68.
  〔2〕 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71.
  〔3〕梁漱溟.乡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