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艺术产业相对成熟的西方国家,有整套完善的制度来支撑艺术事业的发展。民众对于艺术的认可度很高,可以说,艺术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相比之下,我国的艺术产业还不成体系,大众对于艺术的认可度与审美水平也不高。艺术品交易大多局限于名声在外的画家以及高收入群体之间。当下国内艺术市场缺乏先进、规范的运作体系,有些青年画家精力主要投在了艺术创作上,没有很多精力去争取大众对作品的关注与赏识,个人价值也随之被埋没。但随着社会发展, 大家对艺术的关注和兴趣的增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关键词]80后青年画家;市场化;艺术爱好者;交流平台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4 — 0056 — 02
现在的艺术市场可以说已经变成了一个由世界上一小撮人操纵的游戏,它不但把大多数喜欢艺术的人拒斥在门外,就连大多数收藏家都难于问津,而且,这个市场也与绝大多数艺术家无关。美术馆、艺术机构、画廊、批评家、经纪人等所有艺术体制的各个环节,把现代、当代艺术建成了一个新的象牙塔,尤其在消费社会,艺术市场成了商人高端的游戏。当今我国艺术价值体系面临着国家体制、意识形态、旧有传统势力、画种门派,官商勾结的艺术运作,艺术市场的黑箱操作等重重障碍,所以,希望通过对收藏艺术品的爱好者的努力,打造艺术家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大众参与的第一轮艺术筛选和评论的机制。
对于画作要遵循自创、自选、低门槛三条原则,自创就是必须是自己创作的作品,不是临摹品,不是行画。自选既是艺术家可以自由选送作品,也是大众欣赏,或者购买——收藏乃至装饰自己家庭,都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品。低门槛的首要原则是指艺术品的价格,当然,这不是指低端的价格,而是切实可行的实际定价。每一个艺术家能不能“从我做起”,为自己作品作出切实可行的价格定位,也是冲破西方高端艺术市场的机制,为当代艺术走进平民视野,走进平民家庭所出的努力。
随着北京艺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体对于艺术市场产生需求,然而就像此前所分析的,艺术市场往往只是商人高端的游戏,真正“走入生活”的画作大多是成本低廉但相对粗制滥造,内容空洞且以模仿为主的行画,市场对于价格公道的原创画作需求很大。
现存艺术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是:市场与买家过度关注成名画家画作的升值潜力而忽视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与资金支持。
艺术品交易大多局限于名声在外的画家以及高收入群体之间。以北京宋庄为例,据中证网2010年1月的不完全统计,宋庄有艺术家4000余名,每年艺术品交易至少达到2.5亿元,但是多数是不超过100位的成名或中层艺术家的交易,超过3900名艺术家承认自己无法成为可以进入艺术史的成名艺术家。宋庄艺术村灵魂人物、著名艺术批评家栗宪庭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大家不要以为宋庄艺术家真的全面脱贫,有的艺术家十年都没卖出一幅画。”在超过3900名艺术家中,青年艺术家占大多数。
本人曾赴宋庄、黑桥等艺术区实地考察,通过走访的方式对大部分青年画家境况进行了分析。
一、青年艺术家的主要特质
1.大部分青年艺术家个人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
青年艺术家维持生计模式与其追求艺术的梦想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离,他们或者利用其他的职业维持绘画的梦想(如做绘画教师、投身股市,甚至依靠摆地摊赚钱供养自己的生活、购买画布颜料等),或者利用绘制行画(商品化)赚钱来绘制原创画作。
2.大部分青年画家在现实情况下依赖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
在上述访问中,本人了解到画家画作市场化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为寄放在画廊里售卖、举办个人或者联合画展、参加展览会等。这三种方法或是需要较高的绘画标准,或是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如:在马奈草地国际俱乐部印象艺术中心个人展览费用为5000元/天)。同时,画廊等售画中介机构的存在导致了现有的市场化模式存在画家无法与公众接触的问题。由于现代艺术市场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青年艺术家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社会弱势群体。
3.若要改变大部分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我们大学生能做的,便是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介入,为画家画作的市场化尽自己的力量,构建一个交流平台,以实现“助人自助”,帮助青年画家自己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我们充当服务者、支持者、倡导者、资源协调者,甚至政策影响者的角色。
在访问调查过程中多数画家表示对自身画作得到公众认可的希望。但是由于缺乏规范和合适的商业运作平台,同时这些画家的精力主要投在了艺术创作上,没有很多精力去争取大众对作品的关注与赏识,他们的作品始终得不到关注,个人价值也随之被埋没。由国家和社会力量探索一条适合他们的道路势在必行。
在调研活动中,本人探究到一种新兴的艺术品市场化方式——通过画家与艺术爱好者交流平台的建立,以便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艺术爱好者与艺术爱好者之间可以充分的沟通交流、互动互助。在艺术爱好者对艺术家作品深刻理解之后增加艺术爱好者购买画作的可能性。同时,艺术家在与爱好者交流的过程中,得以了解市场、熟悉作品市场化模式。艺术爱好者交流平台主要通过艺术沙龙的活动举行辅以举行相关画展建立。
然而,此种作品市场化途径虽然解决了现在艺术市场的诸多问题,但是,此途径为一种新兴实践观念,尚无先例。故通过详细的调查评估此种途径的可能性对当代青年艺术家发展尤为重要。本人已经与从事艺术爱好者交流平台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SIFE艺传团队达成合作意向。团队成员将探究沙龙前后艺术爱好者关于艺术理念以及购买意向的变化,不同地点、不同针对人群的“艺术闲侃”沙龙效果做出比较分析,以及探究辅助沙龙的画展的最佳举行时间。在北京区得到一定成果后,本团队将会调研在其他城市(重点在深圳、西安调研)通过艺术爱好者与艺术家交流平台的建立推进80后青年画家作品市场化之途径的可行性,以验证此种途径是否可以由微观到宏观,切实帮助大多数80后青年艺术家,改善中国艺术市场环境,促进中国艺术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中国需要的艺术市场类型探讨
艺术应该是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得到的,而不是只属于富人的。中国的艺术市场不应一味向欧美的成熟市场学习靠拢,其实中西市场有太多不一致之处,盲目学习并不能完善中国市场,而中国市场的自身优势也被忽略。我们是否应该倡导一种“平价市场”的概念。平价也不是说低价,但是反对炒作艺术品,反对艺术品价格虚高。文化的建设和艺术市场的发展相辅相成,要每个人都可以欣赏艺术的美,让大众来检验艺术的新变化。艺术欣赏需要低门槛,实际也就是低价位。同时作为文化平台、作为一种审美普及教育平台,艺术博物馆非常重要,建立当代艺术与大众审美和社会的良性关系是需要的。(理论来源:《当代艺术收藏也是一种文化创造》——栗宪庭,《平价市场与文化建设》——栗宪庭)
三、关于艺术品的拍卖
艺术市场如何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转是目前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在当今艺术市场多元化的状况下,建立一个合理的有续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品拍卖环境,使艺术市场健康有续地发展。画廊和画家画作水平都参差不齐,而艺术家也多少会受到经济浪潮的影响。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一个规范的市场运作系统。国内没有独立拍卖师。 1997年《拍卖法》颁布实施之后,国家开始对拍卖师实行统一的注册考试。从程序上说,成为一个拍卖师首先要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及在拍卖公司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还要通过学习掌握经济学原理、《拍卖法》以及其他与拍卖行为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拍卖理论、拍卖技巧等专业知识,最后通过国家组织的考试。据了解,目前,每年全国执业拍卖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基本不超过30%。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作为艺术与市场连接纽带的拍卖师应该会越来越重要。(理论来源:《拍卖师:白手套的荣耀》,《当前艺术市场状况与未来发展和走向》——张群)
中国的艺术市场与国外差别较大,而外国的文献研究多针对国外的成熟市场做个案研究和新现象研究,对与中国的艺术市场发展有启发性却无实际的指导意义。
中国的文献研究开始对中国艺术品的市场化进行研究。且中国的文献多对艺术家提出要求,表示在日趋浮躁的现实中艺术家要继续保持本心,进行独立思考。然而这些研究并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同时也有些理论家提出了大众审美平台的构建和交流渠道的拓宽。但是这些都是理论内容,并没有将其付诸实践。
对于艺术氛围的构建和具体交流平台的建立,中国艺术市场的研究者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平台是什么,怎么建,究竟有没有效,都没有定论。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一条具体方案,并检验其效果,以期对中国的艺术推广和青年艺术家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当前,青年画家的作品市场化问题十分突出。而我们所探究课题中涉及的各种方式如沙龙、画展等,有望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我们会从调查入手,通过收集当前数据,进而进行实践,建立各种模型,进一步分析所涉及活动方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在其间不断改进,不断比较,最后,通过前后对比,得出可靠的结论,为解决青年画家作品市场化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可实施的建议。
艺术沙龙等在国外趋于成熟,而中国市场内只是初步发展阶段。而因其贴近生活、拉近距离等特殊特质,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成为解决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以青年画家为典型的就业难、得不到社会认同等严重问题的途径之一。由于艺术沙龙等形式能够打消社会潜在的阶层性,把所有人拉到一起,能够缩短艺术家与买者之间的距离,切实地为买画提供可能性。而由于各种原因,艺术沙龙等方式在中国尚未推广,而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本研究正是基于此中情况,研究艺术沙龙等形式在中国市场的可行性,同时研究其是否能够在中国带来经济效益,得到推广。为中国以后艺术市场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且引起社会关注,深入探讨各种包括艺术沙龙在内的市场化途径,使得中国的艺术市场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赵琛新. 艺术市场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3〕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 〔美〕威廉·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性质〔M〕.杭州:浙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