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资源问题的基本哲学关系

2011-01-01 00:00:00聂勇
理论观察 2011年4期


  [摘要]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总体战略,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哲学上所讲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整个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过程,需要协调好与各个方面的关系。资源问题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后果,是不注重长远利益的后果,是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造成的。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环境资源的重要性,缓和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问题;哲学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4 — 0042 — 02
  
  现今可持续发展被人们高度的关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主题。自60年代以来。特别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以来,资源、环境与生态协调发展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联合国呼吁全世界“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诞生。它定义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宣布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1994年,我国政府批准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各个5年计划也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十五”计划纲要的第九篇使用了“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法,从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几方面来加以规定。
  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举国上下普遍重视。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我国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加剧了资源的短缺程度,自然环境脆弱,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治理不足,人与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不可持续发展方式导致一些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能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仍然是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一系列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温家宝总理在召开的全国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深入开展资源“国情”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对于可持续发展,要贯彻永续发展原则、代际公平原则与协调发展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使经济、资源、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永续发展。
  我们一直在讲资源要合理利用和保护,那么究竟什么叫做资源?资源,从字面上来理解,“资”就是“有用”“有价值”的东西。简单的说资源就是指资财的来源。从狭义上看就是指自然资源。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就是指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连接在一起,就要求人们要用可持续的观点去对待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也就随之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要求人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解决对资源的认识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异己的力量,是对立的主体。人类是一边,自然是一边,双方对立。现在很多人都认识到这种对立的看法是错误的,现在大家理解到人类也是世界生态系统的一员,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排斥其他生物,最终必将破坏人类本身生存的条件,毁灭人类自己。所以,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要创造条件给它以补偿,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要进行保护,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树立环境是资源的观点。我国现在资源环境不容乐观,2004年,我国经济对全球的贡献是4.2%,这是很有影响力的。我们看,创造4.2%的贡献力,但我们经济消耗了世界石油7.6%,能源超过了贡献力。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煤炭是被中国消耗的,那是很惊人的。我们消耗了全世界钢材的27%,铝材25%,我们消耗水泥40%,我们消耗了占世界近二分之一的东西换来了4.2%的经济贡献力,这是非常说明问题的,我们是靠拼消耗,拼资源,拼能源。我们的煤电油十分紧张。而且这种局面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是让我们非常当心的事。这样就很自然的会导致问题的出现,资源紧张就会导致发展的问题出现,速度和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受到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就会反过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以相互矛盾的方式表现出来。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而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渐重视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此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类都没有清楚地认识两者间的关系。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美国黑风暴,伦敦烟雾等灾难性的事件频繁发生。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接近枯竭,严重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们发现发展从没有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虽然可以缓解自然资源对发展的约束,但还是不能完全的摆脱自然资源的供给。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十五大做了阐述: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环保法律。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年化问题。〔2〕这是党中央对环境资源问题重视的反映,是解决资源和发展矛盾的有效方法。从哲学的角度解决问题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我们看到了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就用解决矛盾的方法去解决。当然,可持续发展中的关系网络是十分的复杂的,不仅仅就只有资源与发展的矛盾,还有其它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并找到好的方法去解决它。可持续发展中蕴涵了众多的哲学问题,需要用哲学的眼光和哲学的方法去分析它。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学说是一种深刻的整体哲学思想,相生、相克反映的是系统内某一行与相关的另一行的相对立抗衡,和谐相处的正常状态,从而构成了整体系统的正常秩序。相乘,相侮则反映的是相生、相克关系失调的状态。亦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秩序紊乱和出现病变的非常态。如果将这些关联关系思想用于分析“人类——自然生态系”,预计会有好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联系的观点也是贯穿与可持续发展之中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好人地关系,即保持人与自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