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011-01-01 00:00:00
新西部 2011年4期


  因城南石隙泉水径流不息而得名的石泉县地处陕西南部,境内交通便捷,蚕桑、畜牧产业优势强,汉江水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富有特色,创业投资环境优良。
  “十一五”期间,石泉县在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的带领下,在全县18.2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干群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全力克服金融危机、地震及洪涝灾害等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围绕“蚕桑大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城镇靓县”目标,通过重点实施“四个集中、四大突破”率先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取得大突破、大发展。
  据了解,石泉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7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末期生产总值16亿元的168.8%,按可比价计算,比“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10%左右高6.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4593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952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4580万元,一二三次产业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速。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94元,比“十一五”末期的10800元,净增加3994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26元,比上年增加688元,完成“十一五”计划末期2700元的149.1%。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社会事业呈良性发展,以关爱留守儿童、推行免费职业教育、创建教育强县、推行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和全民健康工程为切入点,重点实施“教卫优先”工程收效很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和网络队伍建设得到明显改善;以解决就医、就学、就业、生产、安居、助困、养老等为主的民生工程全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便民服务体系、平安建设体系、督查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数十项亮点工作受到中央、省、市的重点表彰和奖励,和谐石泉、平安石泉、文明石泉形象得到重点塑造,社会公众齐享改革发展成果,石泉的群众满意度、社会知名度、对外美誉度、开放度进一步提升,为“十一五”完美收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辉煌业绩奠基石,描绘蓝图看新局。石泉“十二五”规划新蓝图:坚持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致力于快、快中求好为工作方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统筹城乡作为战略抓手,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把循环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社会稳定作为基本保障,统筹推进“三化”进程,着力夯实基础条件,着力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实现跨越发展,争当安康市的排头兵,努力建设经济综合实力强、公共服务能力强、创新发展活力强的山区强县。
  ——经济综合实力强。即到“十二五”末,全县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一番以上目标,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经济结构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工业富有特色、农村充满生机、城市靓丽宜居、人民生活更为殷实,基本实现民富县强。
  ——公共服务能力强。即城乡居民的就业就学、人居环境、出行条件等大幅改善,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和谐。
  ——创新发展活力强。即工作创新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文化日益繁荣、对外更加开放,社会更加公平公正、要素更加顺畅流动、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基本形成。
  围绕建设山区强县目标,重点实施“五大跨越”发展战略:即坚持把发展壮大新型工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点强势推进,实现工业经济由弱到强的新跨越;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跨越发展的战略平台抓紧抓好,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跨越;坚持把旅游作为跨越发展的后续支柱加大开发培育,实现旅游由大到强的新跨越;坚持把现代农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精心打造,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跨越;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跨越发展的最大民生工程紧抓不放,实现群众生活温饱到小康的新跨越。
  跨越发展,赢在开局。围绕2011年“完成生产总值32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00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4750元,增长18%”等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该县促抓的工作重点:一是千方百计保持投资强劲增长,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招商引资、争取政策性投资、引导激活县域民间资本上。二是着力在发展壮大县域工业,生态旅游、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上下功夫,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坚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放在首位,推进城乡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切实改善民生。四是夯实工作基础,构建和谐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改进公共服务,强化公共管理,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五是围绕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要求,突出重点,抓好关键,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狠抓落实,确保“十二五”开局年实现“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