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岁到15岁,7年的时间,高璨捧回了一盏盏奖杯。
因为文学,因为诗。
“庭院的影子里多了把扇子/慢慢摇着,一点声息也没有,风满院子行走/寻找自己的影子/一切去得不知不觉/我刚认出夏的模样……”
如此清澈自然的诗句,从一个孩子的笔下缓缓流出,你信吗?
可你不得不信。
成长
高璨生长在西安一个平常却充满爱意的家庭。
热爱文字的父亲是她的好朋友、好向导,又是她最得力的好助手。父亲不但有着所有家长们爱子的心情,还有着比其他父亲更细心、更耐心、更热心的心绪和心境。他不仅替女儿收发邮件、寄发作品,为她订阅《诗刊》、购买海子、顾城的诗集以及周国平、尼采的著作。还常常为女儿手抄所选的诗歌,女儿读过的大部分书籍,都是他先看过的。
父亲说:“那时候,她毕竟才是个几岁的孩子嘛。”
他还说:“初中生的学业是很重的,功课很多。”
他又说:“我不把她培养成有什么目的的哪一类人,正常、健康又有所感念就行了。正像她小时候,基本上是由着她的天性自然成长的。”
也许,正是这份“感念”和自然天性的成长,孕育了高璨诗歌至纯至静、至真至美的旋律。
“高璨说话很迟,大概两岁以后。她比同龄孩子识字晚得多,小学以前她是不怎么认字的,更是背不了几首唐诗宋词的。背不过,我们也不刻意要她去死记硬背。所以,和别的孩子相比,并没有突出的表现。”女儿从小到大成长的每个细节,显然已深深刻在父亲的心里。在此期间,他也渐渐感觉出女儿异于常人的特质,“八、九月大的时候,她就不按大人的要求鹦鹉学舌,而是做着一个个思考状。”
更让父母亲吃惊的是,女儿喜欢听童话故事,一个人在房子里踱着步子,转着圈子,悠哉游哉地听录音机里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她从不厌烦,一会儿开怀大笑、一会儿忧愁满面。这一听,几十盒带子,一百多个故事,她不经意间全背过了,几乎只字不差。那时的她才四、五岁。”
高璨上幼儿园、上小学时,别的孩子已经能认识一、两千生字了,可她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父亲依然不急,在他看来,女儿就是一棵随风而长的树苗,只要有充足的水分和泥土,自会有阳光和雨露的。
诗韵
果然,到了二年级,高璨突然像赶回了一群羊一样,一下子认识了那么多美丽的文字,而且竟然写起了日记和短文。她呼喊《绿色绿色快回来吧》,她懂得《笼中的动物的渴望》,她嬉笑《糊涂奶奶》,她观望《雾天的景象》,她描画《春天的轨迹》……
“在一个温暖的早晨,我到楼下玩。院子里空空荡荡,没有一个人。我静静地坐在花坛旁,数着刚发芽的青草,却不知道燕子已经来这儿筑了巢。”她这样说。
“一个漆黑的夜晚,我看见草丛里有一只闪着荧光的萤火虫。我好奇地问道:‘你为什么躲在草丛里?怎么不和天上的星星比亮光呢?’萤火虫动了动尾巴,移了移身子。在萤火虫的照亮下,我看到了,它的身旁有一只急着回家的小蚂蚁。哦,我明白了,萤火虫是为了帮助迷路的小蚂蚁找到回家的路,才没有在夜空自由飞翔。”
这是一个童话,一个属于高璨的童话。
但对高璨来说,童话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在她的眼中,似乎一切都可以变成诗,而她所做的,就是将看到的变成文字。
她问自己,“墨,要在溪水中/多少次扩散/才会形成层层远山/多少棵树一起舞蹈/才能舞出山的眉目”。在她看来,“阳光落在阳光上/风吹在风上/路走在路上”。
面对一只拆散成零件的《老钟表》,她不无感伤地说道:“……表壳依旧完好无损/但它不忍看见撒落一旁的内心/是怎样饱经风霜/究竟承受过多少磨难/就像伤了翅膀的鸟儿/更渴望飞上蓝天/已经没有了力气”。紧接着,她又不无惋惜地叹道:“一堆钟表的零件/撒落桌上/似乎一地时光破碎的骨头/让窗外的我/看见了时光竟然也有憔悴/老去的时刻。”
渐渐地,人们在高璨的诗中发现忧伤,越来越多的忧伤。
一个生活在福窝窝的女孩,一个不经世事的小女孩,还有忧伤吗?
高璨真的有。
要不,她怎么会羡慕自己的玩具熊:“我们用眼神交流/经历同样的事同样的心情/我们越来越像彼此/但是它比我幸福”。
要不,她怎么会为花儿《占卜》:“占卜千次/卜不得花香酿造/朝拜的手指叩天叩地/满天指纹/被风整理成信仰/一千朵花在蝶儿翅膀上眩晕/另一千朵却在恋爱后隐匿/蝶儿飞得无缘无故/无始无终/将花儿的名字遗忘/占卜占卜/卜不得花香归途/蝶儿飞/春已末路……”
也许,诗人的忧伤都是天然的,那种超常的敏感,总能使他们从别人看来寻常的事物中找到感悟和震颤。这是诗的神秘甬道所在,也是诗的永恒力量所在。
那么,这也是高璨为人为诗的境界所在吗?
光环
从陕西省作协年龄最小的会员到全国“十佳”文学少年,从“冰心作文奖”一等奖到陕西省第四届“青少年文学创作奖”特等奖,还有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提名奖,高璨以自己的诗文,赢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褒奖。
那些被高璨唤为叔叔、阿姨、伯伯、爷爷的名人,包括金波、谢冕、梁小斌、李星、陈忠实、于坚等著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都给了她热烈的关注和赞美。她也被媒体称为诗界新星、人间精灵。但是,对如此耀眼的光环,她却极力想躲开。
也许,她是怕那些桂冠、那些奖杯、那些闪着光芒的花环压碎了自己;也许,她本来就喜欢躲在云裳和清风的背后,躲在一朵野菊花的蕊里,躲在一支曲子反复播放的袅袅旋律里,躲在一个个绵长的忧伤中。
在高璨还是小学生时,她应邀参加了全国首届“东华杯”诗歌论坛中国洛阳诗会。这个论坛和诗会到底都有些什么人参加,都说了些什么,人们不得而知,只知道高璨并没有坚持到诗会结束,就提前离开了。
大概是在回西安的路上,高璨创作了《这座城市还在下雨吗?》:“在即将离开这座城的静夜/细雨浸透了这座城市/冰凉了它的温度/我渴望再听见一声/散发阳光香味的鸟鸣/或者经过这座城的河水/留下风的形状的层层波浪……明朝晨风吹起时/清用一阵风告诉我/这座寻不见我影子的城市/还在下雨吗?”
“情景交融,温婉细腻,以成熟老练的诗句,虚实结合的完美意象,将一个人(不只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与一座城市告别的留恋与伤感表现得丝丝入扣,美丽无比。特别是最后一节四句,堪称绝唱!”这是著名评论家李星先生对这首诗的评价。他还说:“从古到今,与家人、与情人、与朋友离别的诗,可以说汗牛充栋,佳作迭出,但有哪一个诗人的哪一首诗,将与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告别写得如此纯净而美好,朴素而亲切,忧伤而明朗。”
这便是高璨,一个将激荡之舟平衡在诗的海浪中,然后孤独地划桨前行的小女孩。
这便是高璨,小小年纪已经出了10本书。一个喜欢童话的孩子,她自己不就是一个童话吗?!
没有人知道,她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颜色,她对眼中的世界还会有哪些诗化的解读,因为对一个即将成人的孩子来说,真正的创作才刚刚开始。
虽然如此,喜欢她的人们都不会怀疑,面对这个躁动的世界,只要她始终保持那份难得的恬淡和纯真,就一定会在属于她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