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安世园会领导高层来说,广运潭的复兴是一件大事。绿色,生态,时尚,年轻,是他们从盛世长安捕捉到的精神气质,也是国家赋予这一“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先锋意义所在。
2007年9月4日,英国布莱顿,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第59届大会现场。
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主席杜克·法博在麦克风前轻轻地念出了一个城市的名字:“西安”。随后,他走向坐在台下的西安市委常委、沪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王军和西安代表团,祝贺西安成为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城市。
至此,位于西安沪灞生态区的广运潭被正式确定为2011年世园会的主场地。
具有悠久历史的广运潭,隋唐时期就是长安的漕运码头。一千多年之后,长安迎来的世园会,以博览会的形式,开启了现代西安和盛唐长安的时空对话。
八水环绕的长安
在陕西省环境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冉新权眼里,“八水绕长安”是盛唐长安的人工生态系统。历史上的隋唐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北临渭水,南依秦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长安城周围主要有八条河流,构成“八水绕长安”的胜景,为长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长安处在一个富足的用水环境之中。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发源于秦岭山脉北坡的沪、灞二河以其无可替代的地理地位,在历史上风光无限。
据说唐时八水水量极大,皆可行舟。当年,诗人王维驾着小舟沿灞河穿梭于长安与辋川之间,如今辋口庄山坡上的望亲石,传说就是王维母亲盼子驾舟而回的遗址。
千年后的现代人仍能通过“劈山戴河,八水环绕”、“秦山(秦岭)为父,渭河为母”等典故和成语感悟古长安的生态文明,从汉赋、唐诗当中描述的“连山抱海”的终南,“秋风落叶”的渭水,“垂丝折柳”的灞岸,领略当时长安的诗意山川。
自唐代以后,兵燹战乱频仍,加之自然灾害,造成关中残破。过量采伐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浩浩八水再也唱不起欢乐的歌。古长安也从世界大都会的位置逐渐沦为废都。宋、元、明、清之后,八水更是满目疮痍,几乎断流。
古风消逝,沪灞一度没落。上世纪末,沪灞沿岸的面貌更是触目惊心,两岸沦为一个巨大的挖沙场和垃圾堆。昔日风光无限的沪、灞二河在痛苦中呻吟。
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散文《老西安》中感叹:上千年的风雨里,这个城市竟呼呼啦啦败落下来……正如种子种久了退化,田地耕久了板结……
2004年9月,沪灞生态示范区成立。新区建设者开创性地提出了“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发展理念,试图通过一系列湖泊治理、水工程建设,再现“八水绕长安”美景。
广运潭的复兴便是第一个大手笔的项目。
“所有的开发都是在顺应自然前提下的利用自然。”冉新权说,汉长安城西城墙就有不止一个的曲折之处,西北隅也并非端正的直角,而是向内凹入。千年后,沪灞之滨的新区建设者以同样的态度开始打造这座生态新城。过去的垃圾堆被改造成山体景观,上面还有人造湖泊。灞河右岸的沙坑也被“整形”,取坑为湖,取陆为洲,建成了广运潭生态工程区。世园会的建设也紧紧抓住“水”的特点大做文章。园区总面积41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占188公顷。园区的道路顺着河流的身姿时宽时窄,蜿蜒起伏,曲线优美。极目远眺,天水一色。
千年古城也悄悄完成自己华丽轻巧的“绿色变身”。2007年10月,昔日王维泛舟的“灞上”成功举办了F1世界摩托艇锦标赛。“西安有大水、灞河可赛舟”的讯息广播全球。
2008年,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主席杜克·法博亲身体验了沪灞带给他的惊喜。当他从酒店窗口望出去,便发现宽阔宁静的水面上,不时有几只白鹭掠过……
世界大都市的困境
公元8世纪的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但是,人口的急剧膨胀,也曾使都城长安遭遇到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
唐初,中央政府的组织还略微简单,每年通过汴河(即通济渠,唐时称广济渠,习称汴河)输送东南地区的粮食不过一二十万石。而高宗以后,每年通过汴河运至关中的粮食约增至二百万石,最高时达四百万石。
国用日增,人口剧增,士兵的粮饷也需由政府承担,这样,关中地区所生产的粮食就远远不能满足京师庞大的军事与行政组织的需要。中唐以后,东南地区渐渐成为唐王朝的财赋中心,保证江南漕运畅通的汴河就成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
但是,东南地区的粮食运往长安,最困难的是黄河三门峡河段。唐王朝曾在人门岛左岸岩石问开凿了一条运道,全长280余米,新渠初成,尚可称便。不久因人工河道浅狭,河泥淤塞,不能通舟。于是时常出现的粮荒,令长安这个唐帝国的中枢常常陷入困境。
运河不畅,造成唐朝政治中心的东移,唐朝君王们几乎成了逐粮天子,高宗、武则天、玄宗多次将政府移往“洛阳就食”,解决吃饭问题。武则天独揽大权的20多年内,除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十月起在长安居住两年外,其余时间都住在洛阳。玄宗即位以后,其执政的三分之一以上亦行幸洛阳,达9年之久。对这条20年来他不断奔波的风尘仆仆的800里东幸之路,唐玄宗厌倦至极,很想有个彻底解决的办法。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为了改善漕运,陕州刺史、水陆转运使韦坚开凿广运潭。这个漕运码头修成以后,长安通过华阴、陕州、洛阳与大运河连成一线,唐玄宗采纳裴耀卿建起来的永丰仓所贮存的粮食,都可以用船运往长安,不必再用牛车陆运。随着粮食等物资的运输量大大增加,关中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玄宗后期始,政府开始长驻长安,不再在两都之间奔波,唐帝国的军事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真正联结成一个坚固的整体,演进成开元天宝间强盛的大唐帝国,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黄金时代。广运潭也成为中国强盛政治的标志性的地方。
到20世纪末,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程的古都西安,再次迎来了城市化大发展的关头。“现在问题是,今后怎么发展?我们今后的竞争力在哪里?曲江是从文化方面进行探索,高新是从产业方面进行探索,沪灞是生态文明方面的探索。”冉新权这样分析道。
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哪一种模式对城市更具有示范价值,就是城市最迫切需要的。”冉新权认为,这也是广运潭在当代的标志性意义所在。
“我们举办世园会就是想告诉世界,西安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世园会主办方曾这样说。
灞水边的文化传承
灞河曾经是很大的河,唐时担负了长安最大的人流和物流。而在冉新权看来,灞河既是自然的河流,更是文化的河流。
灞河上的“灞河大桥”,自秦汉以来就一直是控制交通的重要关卡,桥头建有驿亭,设置亭尉盘查过往行人,夜间则断绝交通以保证安全。灞桥东岸的灞桥镇一带,自古有潼关路、蒲津关路和蓝田路三条要道交汇,潼关以东大半个中国的官员百姓都要通过这座桥梁进入长安。每到烟花三月,微风轻拂灞河两岸的垂柳,柳絮如雪花般纷纷扬扬,长安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满含诗情画意。
灞桥的出名,也与古人常在这里“折柳赠别”有关。长安历来有植柳的传统,从周秦到汉唐,宫中御道多植柳树,民间植柳亦蔚然成风气。时人称:“烟柳满皇都”,并非夸大。而灞桥两岸,河滩宽阔,更是植柳的好地方。
汉时,“灞柳”已闻名遐迩。长安人亲戚朋友东行,常常要30里相送到灞桥驿折柳送别,以“柳”与“留”二字谐音,表示留恋不舍之意。以后更成为历朝贬官离京时,同朝文武官员送别分手之地。隋、唐时,灞桥折柳赠别的风气,更是极一时之盛。
李白的诗词中,有不少写灞陵和灞柳的,《灞陵行送别》有“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的名句;《忆秦娥》中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佳词,都是千古传颂的。
文人墨客在灞桥折柳送别的传统形成了沪灞独特的文化底蕴。2011年,作为西安世园会标志性建筑的长安塔,已在灞河岸边拔地而起。长桥跨河,垂柳依依,“灞上烟柳长堤”的诗意画境扑面而来。
建筑大师张锦秋认为:生态是长安的命脉,文化是长安的灵魂,前者是“形之所在”,后者是“神之所归”,两者的共生形成了古长安特有的生态文明。
唐朝诗人孟郊有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千年之后,“长安花”成为西安世园会会徽,一个春花烂漫的长安,正从浩浩灞水边悄悄归来。
跨越千年的盛会
当年广运潭修成以后,从大运河、黄河至渭河源源不断的漕运,使长安保持了丰富的物资供应。韦坚还把江淮运来的租米转而用来买一些货品,以增加关中的财富,于是关中不仅粮食有余,而且各种物资充盈。
公元743年(天宝二年),阳春三月的一天,为庆祝广运潭开筑成功,韦坚在广运潭内举行了盛大庆典。庆典最重要的“嘉宾”,当属当朝皇上唐玄宗了。
为此,韦坚预先从洛阳、汴州、宋州等地调集来了300只小斛底船,置于潭侧,每只船都挂上写着各州郡名字的牌子,船里除装上各州郡所产的稻米之外,还装着该郡出产的最著名的特产。数十个州郡的船只排在潭内,一路伸延出去,绵延数里,蔚为壮观。
为了庆祝这次盛会,陕县尉崔成甫借用民间颇流行的一种说唱歌词,改写成一首《得宝歌》: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看唱得宝歌。
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个儿子,崔成甫将民歌唱词中原有的“三郎”一句信手拈来,暗喻玄宗,以赞扬玄宗皇帝统治下的经济繁荣景象。听到这种亲切的称呼,唐玄宗心里美滋滋的。
那一天,长安城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倾城而出,广运潭两岸人山人海。庆典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入夜,以望春楼为中心的广运潭两岸明灯皓亮,火树银花。
唐玄宗回到宫内已是深夜,却仍无倦意,便在御案前拟诏。在命名广运潭的诏敕中,唐玄宗说:“古之善政者,贵于足食,欲求富国者,必先利人,朕关辅之间,尤资殷赡,比来转输,未免艰辛,故置此潭,以通漕运,万代之利,一朝而成,将允叶于永图,岂苟求于纵观……赐名广运潭。”
2011年4月28日,同样是阳春三月,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沪灞生态区开幕。世园会所在的广运潭,沿湖建起了109个现代景观花园。178天会期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将看到包括彩船巡游在内的5000余场精彩的演出和游艺活动。
对广运潭来说,这是一次久违的“万国来朝”的盛会。
面向世界的城市
盛唐长安曾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当时长安城内一东一西,有两个闻名遐迩的繁华之地,东市和西市。东市主要服务于贵族,从事国内贸易,而西市则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市场。
李白有诗称:“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诗歌中描写的是外国女子在长安的酒店招揽客人的情形。大唐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据说,盛唐时期在长安长期生活的外国人,最多时有10万余人。
汉时张骞从长安出发探访西域诸国,开拓出贯通欧亚大陆的经贸交流大通道——“丝绸之路”,从而为汉唐盛世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化滋养。唐长安交通发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西市更是盛唐丝路的真正起点,奠定了长安“中世纪国际贸易大港”、“古代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和“古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地位。
当长安的政治角色谢幕后,广运潭也日渐没落,海洋文明的兴盛,切断了它关于“世界经济中心”的梦想。公元906年之后,西安再未成为中国的国都。
千年盛衰轮回之后的2005年11月10日,欧亚经济论坛落户西安。两个月后,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主体工程完工,这一工程被称为是“西安走向国际化的开篇之作”。
同年,西安国际港务区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建设。该区与沪灞生态区隔灞河相望,北抵渭河,南接三环和绕城高速,将建成中国内陆第一无水港和西部最大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
2008年,国际港务区的核心项目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保税物流园区、国际港企业总部相继开工。2011年2月,西安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
位于内陆的古都西安,开始重温“港口时代”的记忆。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了西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在这一大背景下开幕的世园会,也被称作“西安走向国际化的成人礼”。
灞河曾叫“滋水”,河的不远处是米家崖遗址,沿河上溯5公里是仰韶遗址,再往上是蓝田人遗址。也就是说,千百年来,灞河一直像乳汁一样,滋养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如今,千古沪灞再添新的使命,将以一次盛会,加快西安走向世界的步伐。
4月28日,沪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