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郁达夫前后期代表作《沉沦》和《迟桂花》,探究其作品的语言、结构等叙事模式,强调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说明作品本身的价值与影响。
关键词:《沉沦》;《迟桂花》;语言与结构;价值意义
郁达夫是20世纪文坛的重要作家,他的自我抒情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而专注于自我内心世界的挖掘与揭示,强调作品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这种创造在五四时期影响巨大。他的作品有两类,一是表现极端苦闷的情绪;一是描绘纯净、美好的人性和人情。《沉沦》和《迟桂花》是两类作品的代表作,也是郁达夫前后期不同风格的具体体现。打动人心的恰是那种最纯真的感情,最清新的文笔。
作为创造社创始人之一,他达夫的思想和创作比较复杂。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作品曾长期受到贬低甚至全盘否定,对他作品的研究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中期以来,评论界有了很大突破,评论者对郁达夫及其作品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研究与评价。比较郁达夫前后期创作,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差别。前期作品主要以留日的中国学生的生活为题材,侧重心理描写,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与塑造,带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后期作品开始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根本方面,强烈表现自己的爱憎情感。
众所周知,现代文学出现了由传统“情节”模式向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情调”模式转化的趋势,各种文体如书信、日记、诗歌等侵入小说叙事,五四后大量抒情小说对传统叙事的更新,形成了多种现代叙事方式。郁达夫是20世纪20年代浪漫抒情派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往往淡化故事情节,而注重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叙述方法。形式主义本体论者——俄国文学狂人什克罗夫斯基强调:手法在文学中作用巨大。郁达夫作品的表现手法值得玩味。
郁达夫推崇法朗士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实际上就是想借小说这种样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困境。而这样的精神困境又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是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的时代病。阿英指出:郁达夫是“时代病的健全的反映者”。郁达夫生活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急剧变化的时期,虽有政治才能,却不得志;再加上从小体弱多病,患有肺结核病,嗜好烟酒,长期失业、流浪等,社会的冷遇、故国的贫弱。种种人生不幸汇集一身,使郁达夫的生活和精神一直处于一种困顿状态,形成了他多愁善感、嫉恶如仇、自卑自贱又有些神经质等复杂的个性特征。正因为如此,郁达夫前期创造了大量零余者形象,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郁达夫是一个感性、坦诚而非思辨的人,“颓废”是他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情绪性精神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