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歌——岚山渔民号子

2010-12-31 00:00:00贾春雷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12期


  渔民号子是中国民歌体裁劳动号子的一种,主要流行在中国沿海捕捞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日照市岚山区地处鲁东南沿海,是山东省的渔业重镇。下辖的岚山头街道过去叫岚山镇,被誉为“山东水产第一镇”。在长达几千年的海洋捕捞过程中,岚山渔民为统一劳作而形成了劳动号子——岚山渔民号子。
  帆船时代,渔民下海时一切都是靠劳力,撑榄、箍桩、推关等,既是他们下海时在船上必须的程序,也是号子的名称。干什么活用什么号子,有了号子大家就有了劲,劲往一处使,才能鱼虾满仓。一般六七个人一条船,所以岚山号子一般都是六七个人一起喊。又由于岚山地处中国北方,渔民都是山东大汉,比较粗犷豪爽,岚山渔民号子也粗犷有力,豪气有加。海上各种工序几乎都有劳动号子。一般由船老大下令,由一个号子手领号,其他渔民唱合。打号子时常用的词语多是语气词。因为号子大都是喊着唱的,所以一般也叫“喊号子”。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场景:很久以前,一只大一点的帆船上有几个十几个船工,他们在进出港和航行的时候需要负担拔锚、勒锚等笨重的体力劳动,有的一口锚4000多斤,一叶大篷撑到一半以上就有四五千斤,那是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重量。祖辈们就在这种与大海抗争、与风浪搏斗的劳作中逐渐发明了一种鼓舞士气的统一号令:一个人领,大家齐声和……几个回合喊下来,情绪越来越高涨,气势越来越磅礴,苦和累仿佛也都消失。
  可以说渔民号子倾注了渔民的情感与企盼。出海时的号子,饱含着渔民对满载而归和平安返航的期待;茫茫大海中的号子,则是渔民对网网有鱼的渴望;返航到岸的号子,充溢着丰收的喜悦和与亲人团聚的兴奋。
  据岚山区文体局介绍, 岚山渔民号子共有十几种,大体按劳动顺序依次主要有:
  1、成缆号。是渔民合成缆绳时打的号子。
  2、箍桩号。桩是海上生产时用来固定网具的一种工具,为保证足够的长度,通常要把一桩一杉(sha)两根木棒用钢丝接绑在一起,边用锤子敲打捆绑,边打号子。
  3、拿船号。渔民拉船下水或上岸时所打的号子。
  4、推关号。是用绞车起锚或起网时所打的号子。
  5、张篷号。是渔船航行前升帆时打的号子。
  6、撑篙号。船在浅海航行时,用竹篙撑船行走时的号子。
  7、棹棹号。海上无风时,渔民用桨划船时所打的号子。
  8、打户号。在渔场固定网具时,要把木桩打入水底泥滩中,称为打户。打户时的号子就是打户号。
  9、悬斗号。渔民打户完成后,提斗上船时打的号子。
  10、溜网号。收获在即,渔民们往往要边拉网边打溜网号。
  11、掏鱼号。渔船满载而归后,渔民们将鱼货从船舱里起出来时,配合劳作所打的号子。
  12、点水号。渔民常用水砣子(绳长20米,底坠5—10斤重的铅角)或长竹竿测量水深和水底状况。这种点水时所打的号子就叫点水号。
  岚山渔民号子曲调优美、节奏舒缓、词句简洁。由于工序的不同,劳作的繁重程度和节奏不同,出海和归海的心情不同,在表现形式上,有的欢快、有的高昂、有的轻缓、有的低沉,时长时短、时紧时松。如打拿船号时,由于船体过重,拉船人需要竭尽全力,因此号子要打的强劲有力。打溜网号时,由于收获在即,渔民们充溢着喜悦的心情,因此号子打的悠扬轻快,节奏舒缓,十分动听。
  研究者认为,作为岚山独有的艺术形式,岚山渔民号子表现出较强的个性特征。
  1、地域性。岚山地处鲁苏交界,是日照历史上商品经济起步较早、比较发达的地方.其民俗、民风、方言与日照市内其它地方相比,也有其特色。岚山号子自然有鲜明的岚山烙印。与山东沿海的“登州号子”、“荣成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