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阿凡达》放映之后引起了诸多学者的理性思考,它让人们意识到了人类自身心灵的迷失和人性的缺失。本文通过呼吁推行美国教育家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逐渐还原人类的人性意识,以免使人沦为利益追逐的工具。
关键词:《阿凡达》;人性;赫钦斯;通识教育
2009年岁末之际,美国好莱坞推出了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又一部新作《阿凡达》。
笔者认为,《阿凡达》除了在生态与信仰、人文关怀、对和谐世界的向往等方面给我们以启示之外,影片如此成功,还在于让更多的观众开始反省自身,反省我们对自己的家园做了什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又对其他物种做了什么。正如慕道在《回归心灵的家园》一文中指出,“《阿凡达》所讲述的不仅是对另一个星球的掠夺,也表现了当今世界人类心灵的斗争……这部电影是对人类缺失驾驭科技的道德理念危机的一种忧虑,是对当今迷失了的人类心灵世界的提醒。”无独有偶,范萍也在《灵魂皈依于潘多拉世界——浅评电影〈阿凡达〉》一文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阿凡达》不只是靠视觉和情节取胜的电影,那些一味对这部电影进行批评诟病的人恐怕就没有和这部电影进行“心灵的沟通”,也没有投入地体味导演植入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精神信仰。
一、人性的呼唤
《阿凡达》以海军陆战队员杰克的视角来看待人类开发利用外太空的过程。潘多拉星球上富有一种极其宝贵的矿物元素,它让以自我为中心、以物质利益为最高追求的地球人垂涎三尺。科学家格瑞斯为了科学研究已经开始对纳美人进行语言等各种教育,双腿残疾的杰克也被派到潘多拉星球做“间谍”,以取得纳美人的信任,融入他们的生活,最终获取对地球人有价值的信息。但也正是在杰克逐渐融入纳美人之中的过程中,他恢复了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当人类带着各种先进重型武器来到潘多拉星球,只有科学至上的格瑞斯对纳美人心存怜悯,只有杰克将纳美人看作与自己一样的生命而奋力保护,也只有少数战士(如片中的女飞行员)能够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觉醒。当我们看到傲慢的迈尔上校操控着那巨大的人形武器,肆意屠杀纳美人,我们看到的是他与冰冷武器的“完美”融合,却看不到他的人性的存在。当我们看到唯利是图、利益至上的SecFor公司经理帕克视纳美人为野蛮人、低等生物,不顾格瑞斯等人的劝阻执意下令将炮口对准纳美人的家园之树,我们看不到他的人性的存在。
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信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胜过一切的背景下,《阿凡达》这部电影揭示了现代人人性的缺失,是对人性苏醒与回归的声声呼唤。觉醒了的观众开始反思我们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所作所为,反思我们对其他物种的不平等对待,以至于诸多物种都濒临灭绝,有些甚至已经灭绝。而我们人类在破坏了我们本来的地球家园之后,为了创造更舒适、更广阔的空间,为了获取更稀有、更珍贵的矿产,为了追逐更无止境的物质利益,开始了探索外太空之旅。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演变,经历了各社会形态的变迁和洗礼,早已进入现代文明的我们,何以缺失了人性?
二、通识教育
对于上述问题,各界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考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人之为人的自觉意识,使人们不至于沦为所谓经济发展或其他名目的工具或奴隶。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形式,自然可以起到警醒民众的作用,但要完成上述使命,非电影能为也。它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笔者认为应从教育入手,从人的培养入手,特别是高等教育中人的培养。
(一)赫钦斯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思想和实践都来源于欧洲,耶鲁学院和哈佛大学都曾根据通识教育思想对各自的教育教学进行过改革性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将通识教育发展、贯彻到底的是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二十余年的赫钦斯。罗伯特·赫钦斯作为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在而立之年就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在任期间对芝加哥大学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了通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可以说,他既是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改革家、实践家。
目前,对于赫钦斯通识教育的研究虽然已经有很多,但大多都是从其大学理念、名著课程的设计、终身教育等角度进行研究,对于人性教育虽然屡有提及,但尚无专门针对人性教育的论文或论著。他的通识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即是人性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人性,而非人力;在于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以成完人。他认为高校或大学要培养的不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学习某项技能的人,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学习的工具。通才教育要培养的不只是学生的谋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性自觉性的完整、充满活力的人。他指出,“人生来是自由的,也生来是社会性的。为了正当地运用他的自由,他需要纪律。为了在社会中生活,他需要德行。为了最充分地发展人的本性,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的和理智的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赫钦斯所提出的人性教育,不单指很多学者所论证过的智性教育,更重要的是意味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之为人的本性。
赫钦斯意识到只为科技发展而教育、忽视人性的培养从而导致对科技的滥用可能带来的危险。他提出,人从本质上讲是理性的、道德的、精神的存在。因此,教育要培养人性,关注人的理性发展、道德形成、精神追求取向。赫钦斯在推行自己的教育主张过程中,在芝加哥大学增加了名著课程,让学生研习古典名著,以提高自己的理性道德修养,使人类能够理性、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面对利益的取舍选择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通识教育的实施
赫钦斯在任期间的通识教育改革遭到了多方的反对与指责,其原因主要是通识教育占用了大量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与当时美国生产力亟待发展和提高的时代背景不相符。近年来,我国有些高校也开始酝酿推行通识教育。2006年,复旦大学的本科学院复旦学院成立周年之际,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初步成形;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南京大学的本科基础教育学院也在酝酿从局部性的通识教育实验向全校推广;清华大学等高校也在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等方面有阶段性的成绩。2008年,首届大学通识教育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金耀基、香港大学研究院甘阳、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都做了主题演讲。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依然是人们的指责与不满。甘阳先生因为主张通识教育被扣上了左派教育家的帽子,其原因是很多人以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的首要任务应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甘阳似乎遇到了与赫钦斯时代一样的指责,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要等到生产发展了、经济发展了才来考虑教育中的问题、人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说明的我们人性的缺失。人的理性、道德、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甚至不会存在。倘若人的理性得到发展,人性得以发扬,人们的双眼自然不会只盯着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发展。倘若人性在教育中得到充分肯定与发扬,电影中贪心的公司经理,杀人不眨眼的上校,以及任人摆布而不自知的士兵,他们都将不复存在,而杰克和格瑞斯等少数人也不会在另一个星球上孤独地挥舞着人性的旗帜却无人理会。
结语
通识教育的推行无疑能够帮助人类找回缺失的人性,让人们不再甘心做达到某些目的的工具。赫钦斯以及国内一些教育家已经开始朝着这方面努力了,相信他们的努力不会淹没在反对指责之声中,也希望更多教育界人士能够参与到通识教育运动中来,通过研究赫钦斯当年改革的具体做法以及国内专家学者的思想精华,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实际,找到适合各自的具体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范萍.灵魂皈依于潘多拉世界——浅评电影《阿凡达》,《山东文学》,2010年2月下半月。
[2]何淑英.《阿凡达》:生态与信仰,《电影评介》,2010年4月。
[3]李卫华.《阿凡达》:对文明的反思,《电影文学》,2010年第13期。
[4]慕道.回归心灵的家园——我看电影《阿凡达》,《天风》,2010年3月。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