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蜡笔小新》与《辛普森家族》的主角,一个是儿童一个是“傻子”,不论对权威、对道德准绳还是礼仪惯例、社会责任,儿童和“傻子”可以统统无视,这是他们儿童化性格的特征与特权,而“幽默”正在于此。笔者欲通过对这两者性格的比照分析,管窥动画作品中那些平凡而可爱角色的儿童化性格构成模式。
关键词:蜡笔小新;辛普森家族;儿童;傻子
日本TV动画《蜡笔小新》与美国动画剧集《辛普森家族》发行年代相近,同为家庭故事题材,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这两个“非正常”的家庭不时被人相提并论。角色性格的共性如此特殊而鲜明,对于这两者性格的比照分析,可以管窥动画作品中那些平凡而可爱角色的性格构成模式。
一、 儿童小新
初一接触这两部动画的观众立刻会发现,两个家庭的成员性格有异常人。《蜡笔小新》的绝对主角是野原新之助,相对于这个5岁小朋友的“常人”应该是妮妮和风间这样的同龄小孩,他们驯良单纯或者勤奋上进,即便如正南这样,有点木讷迟钝,也是我们所熟悉和接受的小孩面目。可是小新,没有廉耻心、缺乏道德感、颠破价值观……这一切却成就了一个万人迷!
小新见到点心总是兴奋大叫“心点心点”;放学回来都会告诉妈妈“你回来了”;妈妈叫帮忙时,老是回答“我在忙,忙着滚来滚去”……不论是语序、人称还是语境,小新都有自己毫无章法的个人标准,而且我行我素,屡教不改。这是小新对成人话语规则的无视,对成人的权威他也一如既往地无视着。在一个5岁小孩接触的有限范围内,对家长、老师或者作为国家权利代表的警察等等,小新从来不以敬畏之情待之,反倒以直白的表述常常将权威端立的高台拆毁。甚至于幼儿园园长,小新坚持认为他像黑社会,总是饱含热情地叫他一声“老大”。这种对于权威的脱冕,其实是潜藏在每个人心底的狂欢情节,由小新揭开一角令其闪现,这样的小孩叫人如何不爱。
二、“傻子”荷马辛普森
《辛普森家族》中家长荷马是故事的男一号,作为成人,拥有不及8岁女儿的IQ水平,“傻子”是荷马最显著的身份特征。打电玩从没有赢过10岁的儿子;根本没有最简单的工作技能;女儿愤怒时叫他“狒狒”,忧伤时说他“好似属于动物园”;媒体则评论他“不是个低能的人,就是个聪明的怪兽”。基于如上的智力水平,荷马有了如下的性格特征:
本能的自利原则。荷马送给妻子的礼物总是他自己想要的,比如一只保龄球,甚至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为了买啤酒不惜窃取儿子的积蓄;鼓励儿子给老板输血,因为“当你救了有钱人一命,他会报答你大笔金钱”;他甚至偷接有线电视电缆,然后邀请全镇人来看……种种抵触道德准则的自利行为,增加了人物性格的卑微和可笑,作为一个“傻子”恰如其分。
责任感的极度倾斜是荷马的另一性格特征。责任感是成年人必须面对的命题,小至家庭大至社会,都在责任范围内。作为家人,荷马是颇有责任感的。身为父亲虽然常常让孩子丢脸,但总能在妻子的叮嘱下为孩子解难排忧,作为丈夫更是绝对(几乎绝对)的忠贞。而荷马对于工作却毫无责任感可言,他不懂操作章程也无视安全警报,工作时间只用来吃甜食和睡觉,他的工作可是核电厂的安全检查员!工作的小小失职都会是对社T2dfQbnkKz6nNsog1h+8ZXVTVXnMjfuCzOu/lpuYrHA=会的极大不负责任,可是荷马不以为意。以荷马有限的智力水平根本不足以应对自己的工作,而观众也多半同情并谅解了他的无能。而荷马藉由能力的缺失消除了对社会的责任。这原本是儿童的特权,“傻子”荷马却得到了。
作为一个成年人,荷马无法具有如小新一样绝对自由的性格,他不能完全无视权威,面对老板荷马是典型的仰视视角。对老板的召见忐忑不安;为老板的造访受宠若惊;为了让老板赢得跳袋比赛,不惜扑倒自己领先的儿子……但荷马不会被观众认作势利小人,因为荷马对老板的敬畏只有一个原因——不要开除自己。因为想得到的是这么少,所以并不那么害怕失去。在荷马又一次得罪了老板后,面对“要破坏你所有梦想”的威胁,荷马不用怕,因为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吃甜点、偶尔亲亲和在周末睡到中午,那是任何人都破坏不了的”。作为一个成年人却将生活的理想完全降低至儿童的标准。“无欲则刚”,荷马不在乎所谓“刚正”,但快乐是一定的,这样的“傻子”到底是聪明还是笨?
三、儿童化性格
小新是真正典型的儿童,不论对权威、对道德准绳还是礼仪惯例……儿童都可以统统无视。不需要像巴特那样特意地挑衅和破坏,对于小新,成人世界的一切准则都是不存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自根自觉的自由,是“赤子”的特征和特权。《蜡笔小新》原作的明确定位是“成人漫画”,臼井仪人在小新的身上倾注了在最紧致约束中存活的日本中年男性的所有梦想:无权威、无道德、无责任,但是有性。对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这样的极乐也仅止于幻想。
作为成年人而获得这种本真快乐的,有荷马。基于其儿童级的智力水平,他拥有儿童般的性格:漠视权威、忽视道德标准、无视社会责任,这样的男人被众人轻视和嘲笑,甚至得不到儿女的尊敬。但荷马是不以为苦的,因为他对生活的要求也如儿童一般简少,家人爱戴、事业成功、社会认同,这些成年人的幸福基准他统统不需要。所以荷马最不容易被伤害,即使小小失意,一个甜甜圈也能让他回复过来。他是大众眼中的“傻子”,而所有那些或岸然或勤谨,奋力生活的人,在他眼中何尝不是傻的。苏东坡曾作《艾子杂说》,留与世人一个“傻子”的形象。有一则:艾子入山林,见一老者卧于树下,且醉且睡,陶陶然一如诗境。艾子羡甚,作语老人家识得字否?老人拖拖然曰一字不识。艾子默片刻,叹道:如此,更自在矣!其实,“聪明”且营营的世人何尝真得人生的智慧,痴愚如艾子,赤子一般,心无尘玷,而往往得味人生的真谛。
鲁迅曾定义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动画的主流价值观念中,人们习而不察地将 “有价值” 等同于智慧、道德、正义、进取,而将愚钝、自利、懒散等等划进了“无价值”的范畴。而有价值与无价值也正是动画中正反角色的划分依据。“无价值”的东西在审美心理上确有产生喜剧性的天然优势,本文不再赘述,这也是动画中正面角色在喜剧性上输于反面角色的重要原因。
然而,“价值”的评判果真只能遵循道德、智慧与否这唯一的标准么?早有智者如庄子说:“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①智慧、道德等等的价值评判,是人为而非自然的,人为与自然关于“价值”的评判甚至截然相反。在庄子与老子这里,童真是最值得肯定与珍惜的完满状态,比较起成人来,儿童更天然地贴近于自然之“道”,也是更“有价值”。 然而动画的主流价值观念,尤其在中国,已经固化地将成人化的智慧、道德等评判为“有价值”,在这样的“正常”世界里,本真的童心恰恰是“异常”的。小新是日本成年男性对于自由的臆想和狂欢,荷马则是对营营碌碌生活的同情和开解,小新与荷马一为儿童一为“傻子”,其共性所在正是他们儿童化的性格特征。东西两位动画作者殊途同归,摒弃一切外在的遮蔽阻碍,触摸生活最根本直接的质感,却不期然抓住了“幽默”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