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寻找浪漫主义的影子

2010-12-31 00:00:00翟信君程志江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12期


  一. 引言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可以算作哈代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裘德和淑的经历和遭遇的描写客观地揭露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穷人子弟虽有才华,却生不逢时,上进无门;普通妇女向往自由,却事与愿违,屡屡碰壁。小说从不同的侧面揭露了当时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腐朽的婚姻制度以及令人窒息的宗教制度。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在一个似乎与浪漫主义世界显得格格不入的现实世界中,对于浪漫的裘德来说似乎根本没有其生存的希望,因此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逃脱的历史必然。在本文中,作者在与传统以及“金色的时代”相联系的浪漫主义和代表现代主义,进步以及无所不在的上帝的缺失的达尔文主义之间建立了对立面,由此而得出结论:《无名的裘德》的风格与哈代早期的小说的风格大相径庭,达尔文主义已经成为小说的基调,而浪漫主义在哈代(和裘德)所生活的现代世界中是难以站住脚跟的。
  二、作品分析
  2.1悲剧主题
  《无名的裘德》继承了之前的一些小说的悲剧主题并把它进一步升华。在小说中无论是对于裘德来说还是对于他的表妹淑来说都没有获得幸福的希望。他们浪漫的理想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但是却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以至于对他们来说死去远远要比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幸福得多。这部小说的基调依旧悲伤,安宁,流露出对于逝去的传统的乡村生活的无限眷恋。对于裘德的描写,基调也更加灰暗,阴郁,更加愤世嫉俗,因此这部小说要比之前的小说具有更强的悲剧色彩。
  2.2 浪漫主义
  首先,有必要先区别一下哈代对于裘德本人的浪漫主义的态度以及对于《无名的裘德》这部作品本身的浪漫主义的态度。一如既往,哈代将自己的观点一分为二。一方面他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观点:浪漫主义在如此达尔文主义的现实世界中难以存在;另一方面,他表达了自己对于裘德的理想和愿望应该得以实现的愤慨的抗议。换句话说,哈代作为现实主义者意识到裘德没有能力适应达尔文主义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他无法在这个世界长久生存。然而,在裘德身上,哈代既赋予了自己现实主义的情怀(裘德不会成功),同时又寄予了自己浪漫主义情怀(裘德应该成功)。小说的结局之所以以悲剧模式而告终,不仅仅是由于小说的情节,同时也是因为哈代对于裘德的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明显的可怜和同情。
  2.3 雪莱的影响
  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所表现的审美和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华兹华斯和雪莱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雪莱对哈代的影响。雪莱对哈代的影响在小说的主人公淑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哈代笔下的淑是参照雪莱笔下的爱米丽·维维安妮创作出来的。淑对于婚姻的观点也是几乎直接借鉴了雪莱对于婚姻的观点。但是在主人公裘德的身上也存在着大量的浪漫主义特征。我们知道,裘德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同时他将他的爱人理想化。裘德的另外一个浪漫主义特征就是裘德渴望能够超越这个阴冷的现实世界到一个理想的地方去生活。但是这个理想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裘德就像雪莱一样,成为浪漫主义的第二代人,因为他无法超越现实世界;裘德像雪莱和济慈一样,发现很难接受现实世界的本来面貌。裘德试图把现实社会和理想社会相融合。但是他寻找理想的企图最终失败了,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是不能像裘德所希望的那样共存的。
  因此,哈代在文中提出浪漫主义在这个现代世界中是无法实现的理想。他创立了一个想象的理想,但是目的是为了说明在裘德(或者哈代)所生活的社会中是不可行的。面对一个变化中的并因此是不熟悉的世界,哈代需要浪漫主义作为之前的黄金时代的试金石和钥匙。但是,在《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中,哈代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凄凉和阴郁来显示浪漫主义和现实之间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距。
  2.4 哈代对于雪莱的解读——对于理想的削弱
  尽管该部小说深受雪莱的影响,哈代的借鉴也只局限于模仿。相反,和浪漫主义者相反,哈代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判断和感知。他发现浪漫年代的价值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了显示这一点,哈代在背景的选择方面别具匠心,在文章的一些情景中选择使用了一些圣经的典故(用来显示浪漫主义理想的衰败是非常令人烦恼的),同时,哈代也通过说明淑的矛盾削弱了他对淑的有些理想化的描写。
  小说中有很多关于哈代使用圣经中的典故的实例。例如,裘德意识到自己对淑拥有越来越多的激情,尽管想要寻求释放诱惑,但是他发现 “当你心中的欲望被引诱无数次的时候” 这是不可能的(II iv 99)。这个典故源于马太福音,并且这个短语在坚持宽恕的情景下使用。因此,裘德是在抵触他所提到的热情。
  在小说中对理想的削弱的最不朽的方式要体现在对主人公淑的刻画和描写上。在《无名的裘德》中淑的矛盾导致裘德的困惑和失望,因为在他的想象中她是完美的,但是在现实中她却无法做到完美。相反,她是个有着缺点和矛盾,心理上复杂的女性,因此,她无法做到裘德希望的样子。一种能够解释淑反复无常方式的就是把它看成是她的名字中所固有的矛盾。她的名字的第一个音节表明她适合结婚,然而名字中的第二个音节却警告她要保护她的处女膜。这就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她同意和那个在认识裘德之前就认识的大学生同居却不愿意把自己交给他的原因。同样的,她也不能容忍作为女人,按照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无论丈夫什么时候想做,她都有义务去回应他这个事实。在小说中,还有不计其数的关于淑的反复无常的例子:当她从培训学校逃出来之后,她几乎是一口气说Phillotson“是在这个世界上让我怀有敬意的唯一的一个人”,“我不喜欢他……我要有自己的选择!”(III v160);淑不许裘德爱她,但是她然后立即给他送去一个便条,上面写到“如果你想爱我的话,裘德,你可以爱我”(III v 161)。裘德对淑很恼火,知道她反复无常,同时意识到淑的怪异的双重性格是令人难以捉摸的。但是,正是淑的这种的双重性格使淑成为一个令人难忘的有趣的人物。因此,这种矛盾的双重性格也证明了这是裘德对于淑不相称的理想化的性格,并不是她的性格。
  哈代用来指出理想的破碎的最后一种方式是描写了淑和裘德的私奔之后的结果。淑和裘德的私奔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他们所期望的幸福。尽管淑和裘德在一起呆了一些时间,他们并没有立即成为裘德所想象的那种恋人。在火车上当裘德告诉淑他已经为他们两个人定了一间房间的时候,淑大喊:“哦,裘德……但是我并不想那样!”裘德接着小声说:“这是一个奇怪的私奔”。
  三、结论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小说《无名的裘德》并不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然而,这部反对浪漫主义的小说显示了哈代对于雪莱的羡慕,因此雪莱对这部小说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哈代以沃兹沃斯和雪莱的浪漫主义为前提,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向我们指出在维多利亚时代浪漫主义已经不为世界所容忍。因此,裘德的理想主义最终也以幻灭而告终:裘德既没有实现他所希望的学业上的成功,也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赢得淑的爱情。
  
  (作者单位:1.吉林工商学院;2.空军航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