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域融合”概念揭示了翻译的实质,展示了翻译过程动态、开放、多维融合的特点。译者文化因素翻译策略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与原作、原作者、原语文化、译文读者及译入语文化的“视域融合”的程度。采用描述性译评方法对翻译策略进行评述对促进翻译及译评更有建设性。
关键词:视域;“视域融合”; 动态、开放、多维融合;翻译策略
一、 缘起
2010年1月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上发布了《关于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公告》,公告中明确提出了“翻译既要保证忠实于原著,又要符合国外受众的语言习惯。篇幅过长者可适当压缩”的要求。这个要求将探讨已久的翻译策略问题又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对外译介汉语经典时,到底要采取哪种翻译策略?新的翻译形势要求我们对翻译策略进行新的研究和思考。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概念揭示了翻译的实质及翻译过程中译者与文本的多重关系,展示了文本理解过程中的动态、开放、多维融合的特点,对文化因素翻译策略的取舍做了最好诠释。本文拟从“视域融合”角度对翻译策略进行反思并提出文化因素翻译的策略方案。
二、“视域融合”概念及其对翻译的诠释
(一)视域融合
“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三大核心概念。“前见”在海德格尔那里又称为“前理解”,他认为“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1]7伽达默尔将海德格尔的“前理解”概念改造为“前见”。 “‘前见’构成了人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