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抗战小说英雄叙事的审美特征

2010-12-31 00:00:00孙向阳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12期


  摘要:十七年抗战小说英雄叙事的美学特征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为深刻和广泛,以至于其文本都打上了时代的深刻烙印。所有作家的英雄叙事只能在主流意识形态划定的范围内进行,这就使得十七年抗战小说的英雄叙事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美学风貌。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抗战小说;英雄叙事;美学风格
  
  十七年抗战小说英雄叙事由于受到的主流意识形态规范制约,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审美特征。
  一、五四以来的多元并存、异彩纷呈的艺术格局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元独尊、凸显政治性的审美范式
  众所周知,现代中国文学能从近代进而转入现代,一个很重要的动因就是原来封建的政治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的破裂。大一统的政治和文化,依靠自我所占据的统治地位,通过它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实现了对自我的确认。而随着大一统社会的破裂,过去的文化专政策略就失去了应有的功能。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规范下塑造社会主义英雄人物形象,更成为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任务,这赋予了十七年抗战小说英雄叙事规范理性的美学范畴。
  在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英雄叙事文本中,尽管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但其英雄叙事的出发点依然是当下作家的文化立场,对此,李英儒曾经这样说过:“写历史题材同写现代题材一样,就是写出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就得写出阶级斗争和阶级的命运。……更重要的,我认为写历史题材的时候,眼光要看准今天,要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选择对今天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要使作品里洋溢着合乎时代精神的思想感情。”从这样的基点出发,李英儒在检视自我的英雄叙事中,认为“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里,如果闪耀不出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芒来,作品的思想性必然大受影响。
  二、在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的规范下,强调了“新的人民的文艺”营构的美学目标
  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上以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解读者的身份阐释了“新的人民的文艺”的内涵:从主题上来看,就是使“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从塑造的人物来看,就是要塑造出新的人物,也就是“人民中的各种英雄模范人物”;从文学的语言和形式来看,就是要使“语言做到相当大众化的程度”,和“自己民族的、特别是民间的文艺传统保持密切的血肉关系”。在这一美学目标的规范下,英雄叙事获得了核心地位。
  从五四以来的美学传统来看,文学要表现人性,并且是真实的人生,而“真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这确保了狂人、孔已己、祥林嫂、阿Q等普通人进入了文学世界。而十七年文学则把艺术形象限定在了“塑造出新的人物”这一中心上,特别是“人民中的各种英雄人物”,这就排斥了其他普通人进入文学世界的可能性。
  那么,“英雄模范人物”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这人物要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同的价值尺度,英雄的个性特征要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要求相吻合,使之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上的隶属者。这样的人物形象就成了政治集团和阶级所共有的性格,他们犹如从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的,他们的具体指代可能有差异,但他们的政治符号上的指代性是一致的,他们都具有所隶属的政治集团认同的文化品格。
  三、另一个美学特征就是政治上的隐喻性
  伽达默尔曾经说过,作品呈现在读者心目中的实际意义,并不是作者给定的原意.而“总是由解释者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客观历史进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套用这一理论,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从某种意义,历史呈现在作家心目中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历史给定的原意,而总是由解释者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客观历史进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时的几十人,成长为1949年中国大陆的“执政党”,其发展壮大之快,在后来的许多历史学家那里都感到匪夷所思。这短短的28年时间,就彻底改写了中国二十世纪历史,仅就这一点来说,其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磁力吸引着文学家、历史学家去做出属于自己的解读。
  在这28年的历史中,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红军被迫进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然后就是毛泽东出神人化的军事指挥才能的天才舱的展现。毛泽东超人的军事家谋略在折服了无数英雄的同时也征服了无数的文学家,如鲁迅就迅疾地体察到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茅盾、郭沫若、丁玲等文学家也都表露出了对毛泽东的英雄气概的钦佩。一时间,延安和毛泽东都被涂抹上了一层神秘的釉彩,毛泽东出神人化的卓越军事才能、组织才能和思想根基,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并被逐步的神化,似乎只要有毛泽东,战争中的任何奇迹都可以产生。
  总之,十七年抗战小说英雄叙事的美学特征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为深刻和广泛,以至于其文本都打上了时代的深刻烙印。作家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制约下,要想充分发挥作家的个性以创作小鲜明审美个性的英雄叙事文本,已经变得非常困难。所有作家的英雄叙事只能在主流意识形态划定的范围内进行,这就使得十七年抗战小说的英雄叙事,无法孕育和诞生出一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家和文本。
  此文系铜仁学研院级科研课题“十七年抗战小说英雄叙事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R068)
  
  参考文献:
  [1]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2]冯志:《敌后武工队》,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3]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13页。
  
  (作者单位:贵州铜仁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