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6-30日,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14届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举行,这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自1953年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的盛会。围绕会议主题——“构筑桥梁,培育儿童的音乐生活”,来自澳大利亚、巴西、韩国、荷兰、肯尼亚、拉脱维亚、美国、日本、西班牙、以色列、英国、中国的近200名代表通过论文、工作坊、最佳实践研究、专题讨论、海报展示、音乐会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对于如何在不同环境中的音乐学习之间建立联系,来自澳大利亚RMIT大学的研究者研究了幼儿园的音乐文化如何迁移到家庭这一问题,他们认为歌曲是一种文化产品,而儿童就是文化的中介,他们会内化新获得的文化知识,并将其从一种环境带入另一种环境中,如教家人唱自己在幼儿园学会的新歌。幼儿园应当为儿童提供那些具有丰富社会性和文化性的歌曲,以提高其音乐能力。肯尼亚Kenyatta大学的研究者则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歌曲在不同环境的音乐活动中都占有优势地位;无论在哪一种背景下,教师和儿童都会编创一些舞蹈动作来配合音乐;儿童的年龄和能力水平始终是决定各种音乐活动的关键要素。来自英国Exeter大学和西班牙Autbnoma de Barcelona大学的研究者介绍了有关7岁儿童家庭音乐体验的国际研究,指出家庭,家人、学校、同辈文化、商业媒体共同构成了一个交错的环境,儿童的家庭生活会折射出他们所参与的活动及接触到的文化;家庭的价值观、信仰以及精神也会蕴含在儿童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教育领域应当考虑商业文化以及家庭教养模式变化的影响,才能保证对音乐性童年的解释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
对多元文化的关注向来是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研究的重点。来自以色列的研究者介绍了为生活在以色列的阿拉伯儿童设计和实施的音乐课程;来自中国的研究者则通过工作坊的形式介绍了如何分解民族音乐中的音乐要素,以促进儿童在音乐欣赏、创造性和审美意识方面的发展;来自韩国的研究者介绍了如何通过图标、舞蹈等直观生动的方式教授韩国音乐;来自美国Kean大学的研究者介绍了儿童在整合了音乐研究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音乐课堂中进行多元化学习的情况。
对于如何在正式与非正式的音乐活动间建立联系,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大学的研究者以乐器学习为切入点,介绍了如何在儿童的准备期进行非正式的钢琴学习。结果表明,儿童能够从这种非正式的教学模式中学会倾听、模仿不同的音乐形式,并在一定的音调或节奏下自创音乐,同时还学会了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和以年龄适宜性的方式探索音乐与钢琴。来自巴西的研究者则利用体态视唱法,将儿童非正式的动作一音乐体验与正式的音阶学习结合在一起,使儿童可以借助于一种类似于舞蹈的有趣方式来认识音阶,并将音符、音节、符号以及身体感知联系在一起,为儿童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