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青理
(河南省西峡县中医院,474500)
笔者于2002~2009年运用颈部膀胱经针刀加埋线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210例病例均选自本院针灸疼痛科门诊,根据就诊次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结合穴位埋线疗法组70例,单纯针刀治疗组70例,单纯穴位埋线组70例。三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针刀埋线组70例,男 38例,女32例;年龄25~35岁30例,36~60岁40例;病史2.8±1.62年;针刀组70例,男 39例,女31例;年龄25~35岁28例,36~60岁 42例;病史3.1±1.73年;埋线组 70例,男 41例,女 29例;年龄25~35岁32例,36~60岁 38例;病史3.0±1.67年。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颈痛,颈旁压痛或胸、肩、背及上肢等处放射痛,上肢、手指麻木,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②神经根紧张试验酸痛或麻痛加剧;③影像学检查示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不稳,椎后项韧带钙化。
1.取穴:根据X线片或CT或MRI提示的病变部位及临床症状选用相应的病变棘突上下缘及棘突与颈部膀胱经线交点为治疗点,配颈夹脊穴,颈、肩、背部压痛点 ,大椎、后溪、外关。
2.材料:无菌针刀埋线手术包1个[弯盘1个,洞巾、短无齿镊、持针钳、血管钳、剪刀、消毒纱布、药杯、医用手套,四号平刃针刀1把,四号埋线针刀1把,9号腰穿针1支(针芯前端磨平)]。每次备0号羊肠线一根,5ml牙科用注射器1支,2%利多卡因5ml,0.9%氯化钠注射液10ml,创可贴,一次性手套,龙胆紫 1小瓶(作标记用)。
3.操作方法:①针刀埋线组: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俯位,以患者舒适为度。先找出下针点,用龙胆紫做好标记;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好洞巾,怕痛的可在局部注入少量麻药,用平刃针刀在病变棘突上下缘行针刀术,旨在松解部分棘间韧带。操作方法: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垂直,达皮下后调转刀口线90°切断部分棘间韧带4~5刀,之后用平刃埋线针刀于棘突旁开与膀胱经第一线交点进针刀,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垂直,深达骨面后,调转刀口线90°切割疏通3~4刀,再将针刀水平方向顺骨面向外侧探及椎间孔缘,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紧贴该孔缘松解3~4刀。再将针刀退回原位,但不出刀,朝外下方向顺骨面探及横突,在横突上缘,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垂直,紧贴横突,小幅度切割2~3刀,再退针刀至原始进针刀位,植入2cm经严格消毒的羊肠线,出刀,消毒并按压针孔;再在肩背部寻最明显的压痛点2~3处行针刀松解后植入羊肠线,使羊肠线植入皮下;大椎、后溪、外关等穴处,用9号腰穿针进针适当深度得气后埋入2cm羊肠线,务使羊肠线植入皮下,消毒并按压针孔。术后消毒针孔,创可贴贴敷针口,4~5天后取下即可。10天治疗1次,术后配合轻手法整复治疗。②针刀组:只取针刀术操作,方法同上,术后不作埋线。③单纯埋线组: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俯位,以患者舒适为度。取夹脊穴、大椎、后溪、外关等。常规碘、酒精消毒,铺洞巾,1%利多卡因在穴位处分别做局部麻醉。每穴注射0.3ml。椎旁穴位采用9号腰穿针,缓慢进针法抵达骨面后用静震手法,令患者得气,然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埋入2cm羊肠线。其余各穴视情形进针适当深度,得气后分别埋入2cm长的0号羊肠线。以上各埋线点务使羊肠线埋入穴位皮下,出针,消毒针孔,创可贴贴敷,5天后取去。每10天治疗1次。
三组均连续治疗3次后观察疗效。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劳动和工作,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减轻,颈肩疼痛轻,肢体功能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三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针刀埋线组与针刀组、埋线组比较,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针刀埋线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埋线组与针刀组进行比较,P>0.05,疗效上无明显差异。
患者,男,50岁。主诉:颈项强痛,伴左上肢麻木、放射痛反复2年余,左肩关节活动受限 20天。发病时无明显诱因,晨起即觉颈项强痛,曾做X线片检查,提示颈椎病。经在当地服中西药物、牵引等治疗,未见显效,故到我处求治。检查,颈部活动受限,C3~4、C4~5、C5~6,椎间压痛 ,左上肢肌力减弱 ,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压孔试验(+)。左肩关节上举、后伸、外展明显受限。X线检查:颈椎曲度消失变直 ,C3~6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C3~4、C4~5、C5~6椎间隙变窄。左肩关节诸骨质结构正常。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左肩周炎 。治疗以C3、C4、C5、C6棘突上下缘及棘突旁开与膀胱经第一线交点为进针刀点,行针刀结合埋线术,术毕再在肩关节周围找2~3个压痛点针刀松解。嘱患者回家适度休息,避风寒,坚持做颈部功能位活动和左肩关节的功能锻炼。以上操作10天治疗1次。经3次治疗后,患者诸症明显消失而达治愈,随访2年未复发。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多由劳损或肝肾不足,精血不能濡养筋骨致局部脉络空虚,复感风寒湿邪,使营卫气血不和,筋脉闭塞不通,“不通则痛”;营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故麻木不仁。病久致瘀,瘀滞络脉,“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钩椎关节及小关节突增生、内聚压迫神经根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其发病机制多与神经压迫、椎体失稳、神经根刺激、应力改变、体液因子刺激等因素有关。其中大多数因素是可逆的,这就为针刀、埋线等非手术治疗颈椎病提供了可行性[1]。针刀埋线根据X线或CT或MRI片提示的病变部位及临床症状选用相应的颈部膀胱经线,旨在切开关节囊和椎间孔周围软组织以切断部分韧带,解除局部痉挛。同时,针刀具有针刺样作用,加之植入羊肠线对穴位和经络协同持续刺激,深达骨面,又有输刺效果,符合“深邪远痹,深而留之”的针刺原则。经脉通,气血行,则诸症可祛。通过这些协同作用,可通过制止和修复损伤后的病理变化,改善局部微循环状态,加速损伤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瘀血和炎性渗出的吸收,加快组织粘连和瘢痕的修复,加快清除因缺血而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也能加强椎间盘的营养供应[2]。使局部经脉疏通,气血运行正常,通则不痛。针刀在松解局部粘连的同时,特别是针刀的过程中针感强烈,“气致病所”,加上埋线的持续激发经气,有调整阴阳,扶正祛邪,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特殊性作用。二者结合,既能松解粘连,又能直接刺激穴位深部,针感更易“气致病所”,有利于加速局部的新陈代谢,促进病变部位瘀血和炎性渗出的吸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选用局部经脉与压痛点等阿是穴相结合,八脉交会穴之大椎祛风通阳;后溪通督脉,调理三焦,使气行则血行。本疗法10天治疗1次,3次即可达临床治疗目的,给病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周建伟,胡玲香,等.针刺推拿综合方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国针灸,2006,26(8):542-543.
[2]张涛,杭群.针灸现代研究与临床.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52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