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企业在战略导向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10-12-31 13:11王晓菲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物流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时期导向战略

王晓菲(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当前,我国被公认为“世界制造工厂”之一,与美国、日本和德国并列世界四大制造业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我国还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仅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企业绩效水平普遍低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企业发展的瓶颈[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局面日趋白热化,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呈现出动态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如何变革和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已成为当前我国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企业管理模式的内涵

企业管理模式是指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根据企业的价值观,计划、组织、指挥、领导和控制员工的方式,是企业管理系统化指导与控制方法的综合或者管理者领导风格与企业激励机制间的有机结合。企业管理模式以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为基础,谋求以最低的生产成本、最高的质量和最快捷的方式向市场提供所需的产品或服务,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及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企业管理模式是由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组成的[2]。其中,“硬件”是指企业内部各种制度组成的管理模式框架,以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内容,还包括技术、设备、规章制度等要素。而“软件”则是指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管理目标、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手段等。企业管理模式的“硬件”决定了“软件”的内涵、运行及其所发挥的作用。

2 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与国外先进模式的差距

2.1 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企业管理模式

一般而言,市场对制造企业的要求是高效、低耗、灵活、准时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也就是说产量高、成本低、品种丰富、适应性强、质量高、交货准时是制造企业竞争制胜的要素,也是制造企业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2]。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大体上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美国模式,二是日本模式,三是其他模式。在这些管理模式当中,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代表了当今世界制造企业管理的最高水准,较好地满足了市场对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要求。

美国模式最初是以一种叫做“订货点法”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式享誉全球的,而日本的管理模式则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丰田汽车的准时生产制(JIT)为典型代表[3]。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跨国公司飞速发展,同时消费者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不确定性特征;顾客质量意识、价格意识、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全方位增强;电子商务的兴起和流通方式的变革;技术变化速度快,管理成本难控制;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和日本的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相继出现了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柔性生产(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FPS)、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大规模定制生产(Mass Customization,MC)、供应链管理(Supply China Management,SCM)等先进的管理模式,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2.2 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与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企业占据国内外市场的最主要方式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讲求成本领先的战略,而在产品的集中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方面做得不够。总的来说,我国制造企业现存的管理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与国外先进水平的现代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2.1 我国制造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社会经济调查组织在多个年度对全国重点和地方骨干制造企业的调查统计分析都显示,在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中,信息化应用程度还比较低下。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念,要求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带动我国工业化的实现。国家已经将先进制造技术(AMT)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和“十一五”计划。而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实施必须与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基于此,制造企业的现代管理模式也早已列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的重大研究课题当中。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制造企业亟待加强引进和吸收世界先进的管理信息技术,努力打造一流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要建全企业信息结构,有效利用业已成熟的信息手段,尽最大的可能利用信息资源。

2.2.2 我国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尚处于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型的阶段,大量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模式。有的企业虽然强调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模式,例如全面质量管理工程(TQM)、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但是吸收消化能力严重不足,并且不注重创新,没有结合企业的个性特征发展出适合自身的现代管理模式。很多企业只是将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模式放在口头上,而在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仍旧按部就班地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更有一些企业的领导把变革企业管理模式当成一项面子工程或者政绩工程,结果是花了钱,却没有为企业带来任何应有的效益。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后的今天,在我们对国外先进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有很多模仿、探索的今天,在我国的管理文化已经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有所表现有所实践的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探索、总结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新一轮升级,适合本国文化特点的升级,已经成为历史趋势[4]。

2.2.3 我国制造企业在追求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缺少对先进管理理论的研究和运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单纯依靠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是不行的。技术手段是管理模式“硬”的方面,而管理理论则是管理模式“软”的条件。并且,我们知道,管理模式“软件”是管理模式“硬件”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更注重于对先进管理技术的采用,而对于国外先进管理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应用还不到位。这可能是因为先进的管理技术系统通过花钱的方式就能够买到,对于一些大的企业来说,这笔费用还是支付得起的。而先进的管理理论则不是靠花钱的方式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国外先后兴起了一些新的组织管理理论,例如人本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动态管理理论、组织流程再造理论以及一些新的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理论,等等。我国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增进对这些新的组织管理理论的了解,深化认识,将它们贯穿于企业先进管理模式构建的整个过程当中。

3 战略导向时期企业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是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改进和更新。自从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之后,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管理模式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5]: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以生产为导向的阶段。工业革命使得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日益提高。但由于当时社会的整体生产水平仍旧比较低下,企业生产的产品还远不能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这个时期几乎所有企业的关注重点放到了如何增产这个问题上面。而科学管理理论则成为指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利器,企业的管理模式就是围绕生产的生产型企业管理;第二个时期是1920年到1945年的以产品推销为导向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企业所面对的主要矛盾由“生产能力不足”转移到了“部分生产能力过剩”,资本主义世界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加剧了这种紧张状况,催生出了以推销为主的企业管理模式;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市场也由生产导向时期和推销导向时期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阶段。由于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面临着进一步“过剩”的局面。另外,消费者的自我意识也慢慢发展起来,不再对企业惟命是从。因此,企业开始主张从“推动式”转换到“拉动式”的经营管理策略,讲求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与愿望作为企业存在的条件;第四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战略导向管理模式阶段,至今我们依旧处于这个阶段。这个时期,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与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两者并存,人类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它给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现代企业面临着顾客需求差异化、服务个性化、生产成本最小化、库存最小化、及时供应化、生产过剩、环境不确定性、企业之间模仿十分迅速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和挑战。在这个阶段,企业更加关注顾客价值创造战略、以创新为导向的战略、核心竞争力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以便在动态复杂的环境当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身处战略导向时期的现代制造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必须满足以下新的要求。

3.1 战略导向时期企业管理目标和管理理念的新要求

在传统管理模式的框架下,企业往往通过简单地扩大生产规模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样就可能导致企业过分注重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对长远利益的关注,不符合战略导向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战略导向时期,企业的管理目标应该是透过创造卓越的顾客价值来实现超额利润。为此,企业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企业还应该创新管理理念,实现由生产导向和推销导向时期的以“物”为中心向战略导向时期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3.2 战略导向时期企业管理组织的新要求

自从熊彼特(Schumpeter)于1912年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对创新理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企业创新系统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大构面[6-7],而组织结构创新又被认为是管理创新的一个关键组成维度,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势必会对企业管理的组织形态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容易形成“金字塔”型组织结构,缺乏灵活性。战略导向时期,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虚拟化、网络化、扁平化和柔性化趋势。虚拟组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灵活的“虚拟组织”可避免环境的剧烈变动给组织带来的冲击。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则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强调管理组织各个部门之间的广泛联系,实现信息的快速流动。扁平的组织,其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其优点是由于管理层次少而管理费用低,信息交流速度快。由于管理幅度大,成员有较大的自主性,因而满足感增加。与“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不同,柔性管理,究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柔性组织结构注重企业管理组织在应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的快速反应能力。

3.3 战略导向时期企业管理策略的新要求

战略导向时期的企业管理行为面对着更多的错综复杂的管理因素,需要兼顾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因此就需要建立多维的立体式协调管理模式[8],例如在市场营销的管理上,必须将营销活动和生产、研发、人员安排、分配制度、战略决策等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面临的管理变量较少,因而更多地采用单一维度的平面管理模式,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一个特殊要求便是实现管理的多维化。除此之外,战略导向时期企业管理策略还有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企业应该努力践行个性化管理策略,走特色化的创新道路,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持久的发展动力。

4 战略导向时期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

总体而言,当前世界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趋势是在追求低成本和高质量的同时,全力打造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动态适应能力。战略导向时期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强调综合企业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形成多维立体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讲,我国制造企业在建立和完善新的管理模式的过程当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创新方向。

4.1 吸收引进世界各国先进管理技术,着力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的起步时间比国外晚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今绝大多数先进管理理论都是由美国的管理学家和企业家所提出。管理理论的落伍也导致了我国现阶段管理技术的全面落后。国外企业现代管理模式的构建历程表明,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而技术创新则会反作用于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需要借助现代技术的成果,尤其是现代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仿真技术和复杂技术等。管理模式创新要以先进的管理理论做指导,以先进的管理技术做支撑。先进管理技术是实现企业大规模生产,保持高质量、低成本以及产品适应性的依托,是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条件。在战略导向时期,我国制造企业只有借助于各国先进的管理技术,才能推动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大踏步地前进。

4.2 加快对我国管理文化特点的研究,探索我国企业独特的管理模式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管理行为受管理文化的强烈影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成功的企业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差异,虽然这些差异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经济状况息息相关,但是管理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管理模式就深深地打上了各自国家管理文化的特点。因此,我国企业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的时候,应该注重本国管理文化的特点和适应性。管理文化和管理模式间关系的研究在我国还为数不多,宝贡敏认为与我国管理文化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模式可能表现出具有以下特征的倾向性:实用主义与技术至上;善于改革与追求时髦;个人“关系”与个人英雄主义;以自有资金为主,慎重于风险大的长期投资;追求有序与强调自主的有机结合[4]。因此,战略导向时期,我国企业应该对中华文化予以正确的认识和发扬,积极探索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

4.3 积极培养现代化高级管理人才,实现新时期企业的和谐管理

无论是提高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还是探索和创新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都离不开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支撑。目前,我国有关于促进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方面的相关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制造企业之所以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主要是由于国家和企业的创新力度还不够,而归根到底是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和人才大国,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远远算不上是人才强国。因此,处于战略导向时期的我国制造企业应该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度,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国家要进一步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营造公平、公开、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为现代化高级管理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席酉民教授认为,21世纪的企业应该坚持和谐管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企业的和谐管理[9]。我国制造企业在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当中,除了积极培养现代化高级管理人才之外,还应该始终如一地坚持“人本管理”精神,力争实现战略导向时期企业的和谐管理。

5 结束语

技术与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决定因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我国由世界制造业大国向世界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速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我国制造企业不能再走“以廉价劳动力换取低价优势”的老路,而必须通过创新这条路径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现代化的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创新是企业其他创新活动的基石。当前我国众多制造企业存在着技术和管理双重落后的局面,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加强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结合系统科学、心理科学、信息科学、复杂性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寻求具有中国经济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现我国的制造业强国梦想。

[1]蒋天颖,季伟伟,施放.制造企业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5):1046-1051.

[2]叶国灿.从管理理论演进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趋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130-135.

[3]黄群慧.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新状况[J].中国工业经济,2003(4):11-17.

[4]宝贡敏.论适合我国管理文化特点的企业管理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6):5-14.

[5]刘伟江,张屹山,刘本玉.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37-39.

[6]Subramanian A.S.Nilakanta.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Types of Innovations,and Measures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1996,24(6):631-647.

[7]朱瑜,王雁飞,蓝海林.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企业核心能力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3):536-540.

[8]宋加升.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研究及其运行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3):54-58.

[9]王自强,王浣尘.构造企业管理中的和谐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5(1):16-18.

猜你喜欢
时期导向战略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偏向”不是好导向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战略
战略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