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儿童画教学精彩起来

2010-12-29 00:00:00李美凤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0年12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可是,目前的美术课教学还存在着诸如“你教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等不妥当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没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为此,在多年的绘画教学中,我思考了一些问题以及策略,现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固定模式要不得
  很多时候,有的教师已习惯了让学生欣赏范画、临摹范画。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闭门造车的方式,学生们仍是大多坐在教室里,按着教师的要求,手握画笔,并不大胆地在纸上涂涂画画,缺少创意,个性难以得到张扬。
  儿童绘画尽管在表现技能上还比较粗糙,技法还不成熟,甚至幼稚,但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童趣。实际上,学生们的涂涂画画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正如马克思·德索认为的那样,儿童绘画时,绝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要给儿童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进行创造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才能真正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策略:
  在指导儿童绘画时,教师首先应多具备一点童心,多了解一些儿童绘画的特点及基本的技能方法,少一些成人绘画模式。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让学生用眼、手、心、脑去发现、创造,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学生的替代者、挑剔者。
  二、因人施教是关键
  学生在绘画活动中的种种表现,都与其自身性格、认知水平、情感变化、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密不可分。有的学生对绘画没有兴趣,有的不会造型,有的画面不生动等等。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只有认真分析影响其绘画的心理,理解不同的绘画行为,因人施教,找出适宜的指导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快乐创作的同时得到真正的发展。
  策略:
  对于没有绘画兴趣的学生,我们首先要考虑选取的绘画题材是否合适。例如,同样是画盘子,低年级学生可以进行“打扮盘子”的绘画活动,重点放在色彩上;中年级学生可以来“设计盘子”,重点突出对盘子造型的设计。
  不会造型的学生,往往是没有很好地调动起多种感知觉参与认知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充分描述观察到的特征。比如,学生画人物时常常把四肢画得很僵硬,缺乏灵活性,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带领学生观察动态的人,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跳舞,让同桌摆造型等,让学生们在观察中学习,在活动中体会人物的造型变化,他们就能在画纸上轻而易举地表现了。
  面对画面不生动的学生作品,教师在教学时尽量使用孩子的语气、动物的语气、动画卡通的语气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使自己的画面更活泼起来。教师可以让他们多看范画,多欣赏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找出作业中的不足,再相机讲解一些绘画技法。这样,学生的画画水平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画面也会生动起来。
  三、心灵沟通有必要
  在绘画教学中,常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很有必要,这不但可以创设师生愉快交流的学习氛围,也是架设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桥梁。
  策略:
  1.师生互动,拉近距离
  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如上《恐龙》一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找有关恐龙的书籍、玩具、卡片等。上课的时候,由于运用了谈话形式,有的学生还畅谈了游常州恐龙园的经历,自然也谈到不同恐龙的特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说笑笑,笑成一片,学习氛围很是融洽,学生画起来自然也就兴趣倍增。
  2.倾心交流,改进教学
  通常在上课前,我会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上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这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更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他还会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有亲近感。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当然,在儿童画的指导中,出现的问题一定是各种各样的。不过我想,只要美术活动立足教材,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就能行之有效。同时,只有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他们对绘画的感悟能力,才能让绘画教学呈现更多的精彩。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