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探析

2010-12-29 00:00:00张新国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0年12期


  教育本身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师生互动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师生互动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在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依然是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对教育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要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起轻松和谐的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如何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是当前体育教师应积极面对的任务。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教学活动的驾驭者,教学过程多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安静地倾听,而不能和教师交流、互动。《纲要》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者和机械的灌输者,而应是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高者、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只有这样的定位,教师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而不局限于简单的传授知识。
  二、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他活动形式。
  三、对学生保持关注
  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产生的基础,任何行为如果得不到关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极小。不少教师因为忙于完成设定的教学过程而无法顾及学生,不仅缺乏对学生有意识的观察,甚至对学生十分明显的问题都注意不到或有意忽视。在一次体育观摩课中,一名男生从开始就未参加体育游戏,蹲在一旁,而教师视而不见,不管不顾,直到有学生报告,教师也只是点点头。可见,没有足够的关注,学生是难以产生实质性的被尊重、被支持的感觉,其各方面的发现也将受到限制。
  四、师生情感交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蹲下身来与学生说话”,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教师和学生才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的效果会更好。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用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想法和反馈;对任何正确的反应,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阐述学生的正确动作;对于不正确的动作,教师也不能忽视或嘲笑,而应该学会“等待”,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总之,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要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动”出学生的思维,“动”出学生的激情,“动”出学生的创造,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问答互动真正有效。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