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学习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是“我们应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去教”。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例如,在教授“Shopping”这一内容时,笔者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而采用多媒体呈现在商场里购物的几个场景,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购物的情景。在教学中,有的学生“购买书籍”,有的学生“购买玩具”,还有的学生“购买水果”,现场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做问答练习、转换练习,对于他们的提问更要保护其积极性,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智力因素突出的学生做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根据渐进性原则,在部分学生确有困难,难以为继时,适当放慢进度,查漏补缺,甚至是“开小灶”,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一步步地赶上。对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
2.关心鼓励。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困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三、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英语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学生个体在学习语言时难免有差异,往往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就显得消沉,因此,要想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合作也很重要。
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分角色朗读、相互讨论,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能力较长时间地处于高涨、积极的状态之中。同时,在四人小组活动中,学生间互相帮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学生带基础差的学生一同进步,基础差的学生也有更多大胆练习的机会。
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A 第四课A purse时,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在读好的基础上也能演好。如果仅仅让个别学生表演,那其他学生无疑只能充当观众,所以我让学生先分四人小组表演书上“寻找失主”的情景,并告诉学生表演时可以任意改变事物的名称。经过四人小组热烈地讨论后,个别小组竟派出了原来的“差生”进行表演,而他们的表演也博得同学们的赞许。书上原文是围绕一直丢失的“purse”进行的对话,我的本意只要求学生围绕A: What’s that over there?B: Is that your purse?C: Where’s xxx (name)?D: Is this your purse?四个问题进行模仿表演,而不少小组集中了集体的力量,他们能联系自己已有的语言材料,把原来的对话进行创造性加工,使对话内容明显丰满了许多。有一组是这样改编的:他们在表演时设置了一道门,寻找失主敲门时先用上了日常交际用语May I come in?工作人员则很有礼貌地答道: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