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预习?简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述新课之前自主学习的过程。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但由于年龄尚小,在习惯、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预习呢?
一、有的放矢,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标
没有方向就没有结果。小学生的英语有效预习,第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到明确的预习目标。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四点值得注意:
一是清晰。小学生的自觉性的预习能力毕竟有限,所以预习的任务和要求必须要讲明确。比如课文读三遍,生词用手遮住后面的部分读五遍等等,这些要求必须细致入微。
二是有度。预习阶段的要求不能过高,否则学生上课时的兴趣就会减弱;同时也不能过低,否则学生过于轻松,反而会产生一种打不起精神的感觉。所以,预习题的难易度直接影响学生预习的效果,预习题如果设置得太难,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笔者认为,预习题要求表述要细化、清楚,便于学生预习。
三是有序。英语与其他课程不同,没有教师的教,有时学生根本不会读。所以,在安排预习的时候,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首先是听,然后是跟读,再次才是“明确单元的知识要点,有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了解每个单元需要掌握的语法项目、重要句型及词汇等;找出课文、句型中的重点和难点,初步了解所要学的内容;搜索相关的背景资料,增强语言的文化语境。”等任务。
四是有侧重点。课前何时预习、预习内容、预习多少,哪些是单元的重点、难点,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般来说,一篇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可以成为预习的对象,可以让学生重点关注,提前理解。
二、纲举目张,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提纲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在课前预先设计一个贴切课文的合理的预习提纲,这个预习提纲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既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能够结合课本内容的特点。比如我在讲“Let’s……”句型的时候,设计了和家里人一起说这个句型句子的互动式预习提纲;而在讲“colour”一课时,课前设计了到生活中寻找各种颜色的归纳式预习提纲,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指点下,熟悉书本上的内容。
二是启发性。即预习提纲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仅让学生知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产生举一反三的迁移效果。比如在教学“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 ?I usually …”一课的句型前,我要求学生翻开家里的挂历,回忆前一阶段自己的活动,再用这个句型尝试练习。
三是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上面举的几个例子,都是强调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进行预习的,预习的效果自不必提。
三、有效搭配,组建多种形式的预习小组
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助效果,教师可有意组建起多种形式的预习小组,既可以起到“以优带差”的互助学习目的,又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组长的设置。组长的设置一开始多为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但随着小组的正常活动,可采取轮流担当的方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可以体验组织学习的乐趣。
二是组员的搭配。好差搭配是一般预习小组的形式,但由于预习的时间大多是在课堂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家庭距离的远近进行搭配,以确保预习小组的正常活动。
三是预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尽快掌握上网共同预习的手段,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预习的效率。
四、总结提升,重视检查和评价
预习是否有效,关键还看检查的效果,也就是要通过反馈来检验预习的效率。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兼顾整体。有些预习效果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反映出来。教师的课堂提问实际上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不能偏袒,要尽可能多地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预习作业都很重视。如此一来,教师既督促了学生,又可以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备课方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教学,不断生成课堂智慧。
2.加强反思。每节课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教师可以分别设置两个环节“预习中的疑问”和“解决了的困惑”,以此让学生及时把掌握的情况反馈给教师,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重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点不在于学生有没有掌握知识,而在于看一看、听一听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到整个预习的过程中。态度是最好的评价,注重过程就是强调学生能否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通过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更高;通过预习,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过预习,学生更加自信,增强了学习兴趣。只有掌握了上述的方法,才能让众所周知的预习变得更有效率。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