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培养

2010-12-29 00:00:00巫建忠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0年12期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目标的课程。我充分发挥思品教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思想,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本文就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谈几点体会。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如教学《我帮你,你帮我》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蒙眼找座位”的游戏,要求参加游戏的学生离开座位,蒙上眼睛转三圈后再去找到自己的座位,并请他说说蒙上眼睛的感受。教师本来的设计意图是当学生说有困难后,让其他学生来帮忙,但这个要强的学生却拒绝别人的帮助。眼看他要碰到桌子了,就在这时候,其他学生就叫起来:“前面有桌子!”“右边点!”“再往前走。”在这些“眼睛”的帮助下,那位学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欢呼鼓掌。教师脸上出现了笑容,问学生:“刚才你们为什么要提醒他?”“怕他会碰伤。”“怕他会摔倒。”“怕他会走错地方向。”教师随即总结提升:“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热情主动地帮助。为什么看到做游戏的同学回到座位上时,你们表现得比他还要高兴呀!”学生说:“因为他是在我的提醒下才成功的,所以我高兴呀。”“我帮助了他,我自己也很高兴呀!”正是有了那个要强的学生出乎教师预料的选择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促成了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的重中之重。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为学生道德的形成铺上奠基石。
  例如,我8de05ddc3e6cd2ba4e43f79100e88ef4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农民种粮的过程,如查阅资料、问父母等,首先知道粮食来得不容易。但这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的活动。让学生抓一把绢花,右手“播种”,人倒退着走,5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背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在自主感悟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
  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接受道德观点必须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所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急于求成,一提出问题,随意点几个学生回答就出示准确答案,或把学生的思维硬往自己的答案上套,表面上看问题是解决了,实际上学生并未通过自己的思考把道理内化成真切的体验,一节课收获甚少。因此,教学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学习的主动权最终还得学生自己掌握。如在教学“在爱的阳光下”单元中《家人的爱》一课,为了让学生增加兴趣,可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活动内容:第一,找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问爸爸、妈妈自己是怎样学会走路和说话的,其目的是感悟一下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呵护。第二,在家里,爸爸、妈妈为你的健康成长做了哪些事?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爸爸、妈妈为自己成长耗费了多少精力和心血。第三,想想自己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现在该怎样做?此项活动激发了学生爱爸爸、妈妈的情感,使他们体验到爸爸、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崇高的、伟大的。
  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是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即如何指导学生行为的问题。现在,教材的每一课中设计了“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之类的是非判断题和行为辨析题,教师要仔细地分析和研究,让学生进行说理练习,通过说感受、谈认识、明是非,训练他们的道德行为。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若不把道德品行融入其中,将是机械的教育、苍白的教育。教师要为学生们创设更多的契机,帮助他们把积极丰富的情感融入课堂,让儿童生命、情感、思想、人格品行得到升华。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