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风生水起

2010-12-29 00:00:00凌小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0年12期


  一、有效性提问的含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可见,提出的问题巧妙,时机准确,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盲目提问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二、案例分析
  一位教师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最后一段时这样提问:
  师:数星星的孩子叫什么名字?
  生:张衡。
  师:张衡是什么朝代的人?
  生:汉朝。
  师:他长大以后成了什么?
  生:天文学家。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从小就有这个爱好。
  上述案例中,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提问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问题设计的技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显得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更是无处谈起。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要想让课堂提问更有效果,教师应科学地设计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有效性提问策略
  1.紧扣关键,启迪思维
  紧扣关键,就是要紧扣文中的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这些词句在文中往往起着“牵一词而动全文”的引领作用。抓住这些内容进行提问,击中问题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中,“斩钉截铁”就是这样的关键词。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关键词语,启发学生思考:“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从华罗庚的哪些语言和行动可以感受到他斩钉截铁的态度?为什么他会如此斩钉截铁?怎样朗读才能表现出“斩钉截铁”?通过这几个层次的理解,学生就更深刻地体会到华罗庚毫不犹豫,急切地想回到祖国去的思想感情。可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课文教学问题的设计,可以改变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现象,使教学过程更为清晰,教学重点难点更为突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情感领悟更为深刻。
  2.重视质疑,鼓励发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认真倾听,即时梳理,使学生的问题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在教学《捞铁牛》这篇课文时,我开门见山地出示课题,并发问: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各抒己见:(1)为什么要捞铁牛?(2)铁牛很重吗,用什么方法捞?(3)谁去捞?(4)不捞可以吗?等等。他们的提问很快就抓住了这篇课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可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既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又让他们产生汲取知识的迫切感,可谓一举两得。
  3.引导探究,激发共鸣
  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问题时,遇到难度较大或看法有分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争辩,让他们在争辩中激起共鸣、碰撞智慧,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渐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和氏献璧》,在读到“卞和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哭得血都流出来”时,我问学生:有了前两次的经历,卞和第三次该不该去献璧?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他没必要去献,因为他已经被砍去双脚了,若再去,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有的说,“他应该去,因为文王和前两位君王不一样。”有的说,“他会去,因为他的忠心还没得到认可……”这一矛盾冲突发问,激活了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体会卞和那种忠诚之心不被认可的锥心之痛。
  4.逐层深入,突破难点
  这里的逐层深入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维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炮手》时,由于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时间离现在很远,故事的历史背景学生不太熟悉,因此在理解“炮手明知道那是自己家的房子却还要瞄准开炮”这个难点时比较困难。要突破这个难点,就得以炮手家为切入点逐层深入。我问学生:炮手家的房子在哪?待学生弄清炮手家的地理位置后,我再问他们:炸掉其他房子不行吗?这时,学生会说因为德军驻扎在他家,炸掉其他房子不能达到“擒贼先擒王”的目的,还会殃及无辜。我紧接着又问:为什么非得炸掉房子呢?可以用另一种方法驱逐德军吗?炮手的脸色为什么会从“苍白”到“惨白”?这几个问题,从房子本身的地理位置出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炮手在开炮之前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及痛苦绝望的内心世界,体会炮手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精神。
  5.利用空白,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语文教学的提问设计,应当具有培养想象力的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展开想象。比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讲到这里,一般老师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结果怎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度,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我这样假想问:“桑娜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在20年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样一问,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6.面向全体,开放教学
  这里的面向全体开放教学是指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问题答案并非唯一;二是问题答案范围不可太局限。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不违背正确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多元化的见解和感悟,使开放性问题成为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在讲授《语文天地》时,有这么一个题目,要求根据《田忌赛马》这篇课文展开合理想象并进行续写。学生苦思冥想了半天,愣是想不出要怎么写。这时,我问他们:如果你是田忌,肯定很想知道为什么同样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却能转败为胜?如果你是齐威王,输了比赛肯定会觉得不服气,明明我各个等级的马都比你好,为什么我会输呢?得意扬扬的齐威王在输了比赛之后会进行反思吗?齐威王和田忌会否再进行另一场比赛?……情况是多种多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此时,我鼓励他们只要是合理的想象,都可以用来续写。思路一打开,一篇篇洋洋洒洒的文字就跃然纸上了。
  四、结束语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一问提醒梦中人”的效果。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一些精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让课堂风生水起。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