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2010-12-29 00:00:00周晶晶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0年12期


  [案例]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教学中,有“比多、比少”这一教学内容。
  在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写下下面两个问题作对比:
  (1)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
  12-8=4(朵)
  (2)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红花?
  12-8=4(朵)
  师(抛出问题):为什么问题不一样,算式却是一样的?
  师:老师想跟你们玩一个游戏,叫做“反义词对对碰”,先来举个例子,比如说,高的反义词是?(生:矮)吴晓晴比胡钰萍高。用反义词把这句话再说一遍,意思要不变。
  (有部分学生马上想到了,举手。)
  生:胡钰萍比吴晓晴矮。
  师: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的。
  师(小结):“小磊比小雪少几朵”,也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几朵”,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算式也就一样。
  【反思和启示】
  一、数学教育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即是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生动的数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此次“比多、比少”的教学中,教师引入了与学生最为贴切的身高比较、体重比较、铅笔多少的比较等,这些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中早已有雏形,学生非常有兴趣,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其他的知识点也同样可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取之于生,用之于生”。如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教师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物体的形状,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转化为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中,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一条最佳途径。
  二、善于发现,勇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就需要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对无法预见的情境进行出乎预料的塑造。从教学实践来看,一节课的成功,常常就在于一些细节的发现与捕捉,譬如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是一阵沉默。它们也许稍纵即逝,但却可能极有价值。发现就是契机,发现了,才能做出反馈与调整;发现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上述的教学环节中,如果没有学生的无意提醒而生成的课堂资源,或许学生对比多比少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就没那么深入。如果我按照自己的教案继续以下的环节,那么对知识点的探索就到此为止。值得庆幸的是,我抓住了这一课堂动态生成的信息,及时调整了预设步骤,选取学生自身的实例,使他们在课堂中多次体会到比多比少的一体化。
  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在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于是,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细节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不仅大致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缺乏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的生活将变得非常困难。小学数学教育是最基础的阶段,我们作为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努力引导学生发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源于生、寓于生、用于生”。当然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育机智,做到润物细无声,使课堂精彩纷呈,焕发生命活力。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