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这时候,有些教师就会抱怨学生不活跃,不与老师配合。那么,静下心来想一下,问题全在学生这儿吗?为什么自己使尽了浑身解数,而学生却无动于衷呢?如果我们不是一直在演独角戏,而是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话,课堂还会这样吗?在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既激活了学生,也释放了教师,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一、 “无言”——“有思”
案例:课堂上,面对充满生命活力与成长潜力的学生,教师不是精彩的演员,而应变成运筹帷幄的导演;不是主宰课堂的知识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把探索数学奥秘的舞台留给学生,将主动发展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无言”中放飞思维的羽翼。
下面“土地面积单位”的教学片断可见一斑:
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你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吗?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
师:把它们按这样的顺序排成一排,仔细看一看,你们有什么发现,愿意告诉我们全班的同学吗?
生1(急切地站起来):我发现除了平方米和公顷,其他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生2:我觉得公顷是不是可以叫做“平方百米”?因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所以边长是1百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就是1公顷,应该可以叫做1平方百米。(全班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你的想法真是精彩,大家的掌声是对你的支持。
生3:老师,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10000,如果我们在平方米和公顷中间创造一个单位就更好了,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了。
师:这真是个很好的想法!那我们就一起来想一想这个单位该怎么创造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热烈地讨论起来)
生4:老师,我建议叫平方十米吧,因为我发现如果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的话,它们相对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分别是厘米、分米、米、十米、百米、千米。那么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十米、平方百米(公顷)、平方千米。(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反思: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原本是学生记忆和掌握的难点,然而经过教师的合理处理——“无言”,给予学生合适的时间和空间,换得了学生探索后的“多言”,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经历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经历着问题的发现、解决过程。知识,在实践中感悟;方法,在探索中求证;情感,在合作中生长。思维的闸门悄然开启,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课堂由“一潭死水”变成了“奔腾不止的小溪”。
二、 “无案”——“有探”
案例:课堂是动态和不断生成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生命活动。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知识、思考、见解多向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教师不是被自己设计的“预案”所奴役,而是抓住学生即时生成的所思所想,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积极走入 “无案”的境界,从而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思考提供更大的空间。
比如,“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再直观演示生活的物体,抽象出图形,重合比较大小,初步感知长方形大小与长、宽有关,再探究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我知道长方形面积的算法,只要用‘长×宽’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这可怎么办?教师一下愣住了。但他马上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是从书上看来的?”“那么,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乘以宽来计算吗?”“不知道。”这时,这位教师即时肯定:“某某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他能提前预习,真了不起,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可是他却不能说出原理,你们想不想知道原理?”“想!”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今天老师请你们来当一回老师,你们能运用手中的学具来证明这个原理吗?”“能。”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这位教师进一步调动起来。“好!开始学习,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看哪个同学、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答案。”这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反思:显然,这位教师在预设时,并没有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他没有被自己的预设所束缚,而是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变预设中对未知的探索为对猜想的验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追根究底的欲望。一场“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干戈”就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化为了“玉帛”。适时的“无案”,使探究更具生命。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