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这就要改变教师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以这样一两个“主问题”来取代多达数十个的“繁琐提问”,目的在于突出重点,以学为主,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在备课和教学时提炼“主问题”呢?
一、“金字塔”型提炼“主问题”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初读文章的时候总会产生很多疑问。大的问题如,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课文的材料?问题小到可以是文章的遣词造句。面对这样的文章和这么多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是不允许逐个解决的。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低耗高效呢?这时候就要采取“金字塔”型提炼“主问题”了。“金字塔”型提炼,就是在众多细琐的问题里,提炼出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对文章探究得越深入,提出的问题就越具涵盖性、层次越高,问题越少越具探究价值,呈“金字塔”结构。实践证明,这样的提炼,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组织课堂教学,都非常有效。且看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教学片段:
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孙老师安排了一个就文质疑的教学环节:“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一定有许多疑问,请大胆提出来。谁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我就请他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学生们这一下来劲了,纷纷提问,接连提了几十个问题。孙老师都让他们写到了黑板上。面对满黑板的问题,孙老师高兴地说:“你们这节课发现了几十个问题,我想比解决上百个问题还有价值。但是,这么多问题,课怎么上呢?你们帮我出出主意。”
有的学生提出:“围绕问题阅读课文,一个个地解决。”孙老师说:“这么多问题,一个个地解决,时间来不及。这只能算个铜点子。”
又有学生提出:“把问题分给几个小组,每小组讨论几个问题,然后再集中讨论。”孙老师高兴地说:“这个主意不错,分工合作,能提高效率,但还不是最好的点子,是个银点子。谁还有更好的主意?”
这时,一个学生兴奋地说:“挑出几个重点问题讨论,重点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解决了。”孙老师热情地握住这个学生的手,说:“金点子来了!抓重点,抓要点,你跟毛主席一样会抓主要矛盾。”学生们笑了。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大家认为下面三个问题比较重要:
1.天游峰石梯这么多,扫起来这么苦,老人为什么还说得那么轻松?
2.这个老人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工作,不回家享清福呢?
3.为什么作者说“过30年再来看老人”呢?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三个极具探究价值的“主问题”浮出水面了,纵观孙老师“主问题”的提炼过程,就是采用了“金字塔”型提炼,从容不迫地把自己“隐藏”了起来,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倒金字塔”型提炼“主问题”
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眼”正是文章的情感所在,正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所在。抓住“文眼”提炼“主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根据“文眼”提出三到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都是 “文眼”的辐射,它们达成的有效性直接左右着对“文眼”的理解,整个“主问题”提炼过程是对“文眼”的细分,呈“倒金字塔”型。
例如,我在教学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课,在引导学生初读并感知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就抓住“胡尘”一词提炼“主问题”。
师:“同学们,诗中的‘胡尘’就是金兵践踏所扬起的尘土,面对‘胡尘’一词,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牵引了过来,他们纷纷质疑:
1.作者为什么要用“胡尘”,而不用“厮杀”?
2.金兵的入侵,我们的老百姓怎么样了,朝廷的军队都干什么去了?
3.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到黄河、华山等壮丽的祖国河山?
三个目标问题,几乎撑起了与文本对话过程的整个支架。“胡尘”显示出了金兵入侵的庞大、嚣张,而非“厮杀”所能体现,金兵的旁若无人,更显示了南宋王朝的昏庸无能。老百姓们怎样了,老百姓“泪尽”了,这么壮丽的祖国河山被人践踏,能不“泪尽”吗?
在探究性阅读的深读阶段探究、发现,以一两个问题进行全篇的解读是可行的。事实上,一些名师大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已有过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如著名教师钱梦龙的导读理论,强调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因而,“金字塔”、“倒金字塔”型提炼“主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