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视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使得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还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一、强化目标,掌握个性化阅读的行走方向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而,要想在课堂40分钟内实现“最高产值”,不管如何发展个性,首先必须将“个性化阅读”教学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定位好课堂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真正有效地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有效的教学以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一次教学设计比赛中,设计的是《孔子游春》这篇课文,参赛选手确定的情感目标各不相同:有感悟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的;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的;有引导学生初步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有引导学生走近孔子,读《论语》,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的;有感受语文学习的博大和美丽的;还有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的。把目标定位为保护环境的教者,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后播放了环境污染的图片,学生对环境污染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课堂上是“百家齐鸣”,甚是热闹。这种求新求异的个性化阅读虽然有精彩的过程,然而行走方向偏了,与真正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能到达预期的目的吗?误读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文本主题把握能力的缺失,从而影响语文素养的提高。
因此,要想个性化阅读的天空晴空万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将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把基本阅读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相融合,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能既收得住,又放得开。收得住,就是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立足于课堂的前提下超越课堂,让课堂教学效果在保值的基础上增值;放得开,即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二、把握文本,调控个性化阅读的行走空间
现代心理学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都有属于他自己丰富的感觉世界和多彩的经验世界。但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有限,为了使他们真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鉴赏,不管是什么方式的个性化阅读,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既求同,又求异,教师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进作品中,与文本的语言、形象、思想等进行有效地对话,这样才能有效生成、高效高产。
曾听一位教师这样教《军神》一课:首先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接着再读,想想文中的年轻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由此导入重点段“手术中”这一部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该教师创设情境,问:“你在手术室里看见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紧紧抓住”“汗如雨下”“竟抓破了”来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师再次提问:“沃克医生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感情?”让学生再次感受人物,进而感情朗读。这一课教者创设“手术室”这一特定的环境,并通过多次练说和诵读来感悟语言、感悟人物,诱发学生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应该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教者忽略了教材和学生实际感受的距离,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参与,学生仅仅是凭着自己的喜好读悟,学生的读和理解始终停留在浅层面上。“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学生未能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内心,又怎能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
三、合理引导,促进个性化阅读的有效运行
教学过程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经常呈现非预设的特征,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结合具体的文本,带进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正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所追求的。提倡个性化阅读,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更重要的是注意价值观的取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要注意到学生价值观的取向,不能因为个性化阅读而迷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性。例如,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没有必要放,只不过差一点时间,不需要这么认真。对学生的误读,要宽容而不纵容,更需要合理的引导。我们在张扬孩子个性,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时,千万不能忘了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例如,《军神》这一课,就需要加上适当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帮助理解;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就要补充介绍林冲之前的大体遭遇,这样学生才会对林冲隐忍的性格有更深的认识。因而教者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真正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和学生愉快地对话,引领个性化阅读活动向既定的目标推进。这样,学生才能深入解读文本,课堂上才能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的景象,精彩生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
总之,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要根据课程目标,要尊重文本意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个性化阅读的天空才会亮起来。
(责编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