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聚亦外扬

2010-12-29 00:00:00钱梅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0年12期


  有人说,观摩课有两种,一种是“好看不实用”,另一种是“实用不好看”。近日有幸聆听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教材《我和祖父的园子》。 一股自然、亲切、简约之风扑面而来,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也在这里悄然彰显,那便是内聚亦外扬。
  何谓“内聚亦外扬”?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刘云生这样说:“内聚亦外扬”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纵横驰骋,谈天说地,展得很开,毫不拘束,但主题明确,目标明确,直指儿童的心根。我对“内聚”的理解正如“文贵有神”,一堂课或明或暗,总需要一条主线,内容集中,结构精妙。零散细碎没有凝聚力的课,容易使学生的精力和智慧白白消耗在不停的问题切换和环节转换中。而“外扬”则是学生的身体与灵魂时时处处处于自由、快乐的状态。
  让我们一起走进薛老师的课堂,尽情徜徉那一份自由与快乐。
  
  片段一:聚焦“玩”“闹” ,感悟自由
  师:对“祖父一天在园子里,我也一天在园子里,祖父做什么,我也做什么”这一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在学做农活。
  师:祖父是在干农活,“我”在干什么?“我”真的是在干农活吗?请轻声读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说明“我”是在干什么。
  生:(读相关的句子)“不单、反而”说明“我”是在瞎闹。
  生:(读第四自然段)“我”哪里是在铲地,分明是在“乱钩”。
  生:“我”在园子里又玩又闹。
  师:自由读刚才这些段落和语句,通过关键词体会“我”不是在做农活,而是在玩,在闹。
  生自由练读。
  师指名读。
  师:从刚才读的这些段落中大家体会到“我”是在玩,在闹,如果是你,你父母会怎么做?
  生:我爸爸肯定会批评我弄坏了秧苗。
  生:我妈妈看我弄脏了衣服,说不定我还要挨一顿打。
  ……
  师:课文中祖父是什么态度?
  生:无论“我”干什么,祖父都在笑。
  师:这是什么样的笑?
  生:慈祥、和蔼的笑。
  生:宽容的笑。
  师:你能感觉到“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快乐。
  生:幸福、美妙。
  生:丰富多彩、无拘无束。
  生:无忧无虑。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扣“玩”、“闹”这两个关键词,通过读文, 似乎满屋子的学生、教师和作者萧红一起走进了祖父的园子:和祖父一起下种、栽花,一起拔草,在园子里瞎闹,自由、快乐、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享祖父的宽容、疼爱与慈祥;和作者一起畅想、怀念与憧憬……薛老师,带给了学生轻松与自由,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片段二: 自由飞舞,思绪飞扬
  师:作者在写童年的时候还写了两段话,读课文第13、14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3、14自然段。
  师:这两段话写了什么?
  生:动物、植物都是自由自在的。
  生:动物应有尽有,园子里生机勃勃。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请大家体会这段集中写了什么。
  生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师: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生:围绕“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来写。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生:一切的动物与植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
  师:你发现写它们自由的句子有特点吗?
  生: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一起来读一读,看看动植物“自由不自由”。
  师:这里“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句一句地连起来写,这是排比手法。除了一个“愿意”,还有什么词?
  生:“一会儿……一会儿……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师: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句话和前面不一样,你觉得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生:多余的。
  生:和前面有关系,说明天空也是自由悠闲的。
  生:说明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
  师:因为心是自由的,所以一切也都是自由的。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和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
  生:写所有东西自由,一起写,可以衬托出作者的自由。
  师:好,他体会出“衬托”。
  生:“自由”和“自由”在一起,更“自由”。
  师:前面写的是自由,但没有出现“自由”二字。但现在,这里写了。这里是借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借物抒情。
  师:现在请大家借助“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会写吗?想象一下还可以怎么样?
  生模仿课文写片段。交流。
  生:我愿意睡觉就睡觉,愿意摘花就摘花,愿意吃什么就吃什么,要怎么玩就怎么玩。
  生: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愿意摘花,把所有的草都留着……
  生:天空是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是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
  薛老师认为,语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读得充分,让学生读得有感情,还要让学生读出是怎么写的,这才是教学的本质,才真正能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根基。
  本段教学,薛老师抓住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通过朗读逐步体会到了“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在此基础上,薛老师又引导学生用笔来思维,让学生借助文中倭瓜、黄瓜、玉米等景物在园里自由生长的写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文字和图片融进脑海和记忆中,学习作家独有的语言方式把自己要说的话转化成书面形式,写一写“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快乐、自由、幸福。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写作中积淀美的文字、美的语言,再创造美的文字、美的语言。从学生写的语句:“天空是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是蓝悠悠的,又高又远”,不难看出学生的心也沉浸在作者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地放飞。整堂课学生身心都是自由的,此时此刻,他们的笔尖在飞舞,他们的思绪在飞扬。
  
  薛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不仅主线清晰,教学内容丰富扎实,而且灵动,充满自由、快乐。教师应像薛老师那样丰厚自己的教学修养,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