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2010-12-29 00:00:00陈品梅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0年12期


  创新思维即创造性思维。就小学生而言,创新思维主要包括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达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等等。小学阶段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关键阶段,大力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把小学生看做具有生命意识的人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因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能。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这种生命意识是学生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教师唤醒。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与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是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
  二、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把学生看做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1.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教师要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只要加以适当的挖掘和利用,就可以把学生存在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
  2.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小学生具有突出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等,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要提供条件,创造环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估标准,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2002年7月2日的《中国化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大学生与幼儿园的娃娃谁更聪明?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十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又一天,女教师画了同样的圆圈问幼儿园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即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铁环!”“是足球!”“是鸡蛋!”“是布娃娃脸上的酒窝!”“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了,不由感慨万千。为此,有人形象地比喻: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到毕业时却像个句号。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过分看重学生统一的一面,忽视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喜欢以统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处处压抑他们的好奇心,以便使他们“专心学习”。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无生气、缺乏创造性,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缺乏个性的“小绵羊”。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育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地自由地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强调独立个性教学的另一面,就是要求教师有独立个性,既要求每个教师具备自身的个性素质和个性品质,又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内容有个性,教学方法有个性,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所以,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多样化的个性教学就成为必然要求了。
  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被学习所限制,不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