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先哲用十六个字道出了成功教育的真谛。既然兴趣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那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 和谐师生关系是激发兴趣的前提
爱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而爱的基础是理解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来影响学生,给他们以微笑、一颗火热的心和一份真诚。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给他们表扬和奖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给他们信心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使之明白教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权威,认为自己知识水平高于学生而对学生耳提面命,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漠视教师的行为;相反,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则会促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师生合作和积极反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开放教学方法是激发兴趣的关键
在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其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的创设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首先,教师必须对语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其次,教师基本功必须过硬。课堂上的语言清晰明白、准确无误,教态亲切,板书整齐美观,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激起学习兴趣。再次,应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简笔画要画得既好又快,因为图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要下雨了》一课时,边理解课文内容,边在黑板上画出小白兔和小燕子、小鱼、小蚂蚁的图示。那生动有趣的形象一经画出,学生就会被课文中的内容吸引住,同时学得认真,听得仔细,教学效果显著。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要坚持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主动参与。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知识能力,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并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创意,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雷雨》时,为了能突出雷雨前的静及天气的突变,我采用了填空式检查学生的自读自悟情况,用比赛式指导朗读,比一比谁最能用自己的朗诵让听者感受到身临其境般的静。为了抓住雷雨中的特点,我指导学生用总结式归纳出“雨下起来了——雨越来越大了——渐渐小了”,让学生用接力式朗读,感受雷雨时的猛。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男女对答式朗读突出雷雨后的美。这样安排,既抓住课文每一段的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表达出雨后的清新、清洁,充满生机的美。
三、激励性评价是激发兴趣的保证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功能,把握评价的契机,审时度势地给予恰当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多元评价,竭力捕捉学生阅读中的亮点,激发其兴趣,促进其思维,张扬其个性。如一位教师执教《卖火柴的女孩》时,提问:“你对小女孩的死有何感想?”一女生说:“我为小女孩的死感到高兴,因为对她来说,死是一种解脱。”师评价:“你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想,说明你对这个问题做了认真的思考,你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遇上再坏的情况,如果你活着就有改变的希望,但如果死了,还能有什么呢?”教师先肯定了学生善于思考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构建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保持学生的心理平衡。这样的评价既指导了学习方法,给了学生一份人文关怀,也给了学生一个提升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启示,让学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这就是启发性在激励性评价中的魅力所在。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的。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能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设计出学生能理解的方案,学生就容易接受,其学习兴趣自然就高。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