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9 00:00:00王菊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0年12期


  时下,对语文教材的批判声一浪高过一浪。现行教材中,确实有部分文本差强人意,诸如语言不够优美,教化意味偏浓,编排走向失真等。但是不是真如那些批判者所言,现行语文教材一文不值呢?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潜心领会教材,就会发现教材中蕴含着的教育教学价值。那么,究竟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勇敢地承担起现行教材的“重”呢?
  审慎批判:立足编者视界,肯定教材的参照作用
  随着对语文教材批判思想的日益浓烈,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文本的价值日渐被遮蔽,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教学匆匆“走过场”,对精妙语言的积累运用、文字背后的人性光辉等都浮光掠影,而补充了很多自以为有用的课外内容。补充的课外内容是否可靠,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过硬的语文素养,那么在课堂上补充的内容是否有效是需要考量的。
  而教材的编撰经过细致斟酌与推敲,既立足于培养人的宏观角度,又处于促进学生个体语文能力发展的微观视野。教材的编排都要讲究体例,更为重要的是教材都是经过诸多实验学校实践验证的,由此可见,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实用性与通行性。因此,批判教材时应该审慎,不是一窝蜂似的跟上,提起教材就倒戈声一片;也不是故作惊人语,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应该立足自身的课堂,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拿出最真切的意见来,或是吸纳,或是改变,这样才能保证方寸不乱。
  价值重估:立足理性视角,重估教材的教学价值
  理性视角能够给予我们一种合理的引导。根据以上现象,对于教材我们更需要重估教学价值。何谓教学价值?就是指文本“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也就是蕴藏在作品中的言语智慧。如何才能重估教材的教学价值?首先,应秉持一种审美情怀,教师要让学生喜欢课文,教师必须首先喜欢上课文;教师要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必须首先要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对文本中词语使用的妙处、句式的变化、语段的表达等方面,琢磨参悟,着力品味其中的妙处。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挖掘出教材的教学价值。
  其次,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对教材的读解能力。教师应该让自己不断地在各类文本中游历,增加解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解读出文本的深层内涵,挖掘价值。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执教《惊弓之鸟》一课时,出示了一道题,让学生根据“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________”、“更羸告诉魏王________”、“魏王不信,于是更羸_______,果然_______”这三个填空题复述课文内容。此题的巧妙设置博得了在场教师的赞叹,如果贾老师没有深厚的解读功底的话,是不能发现教材如此这般的教学价值的。
  品质提升:立足有效视野,提升教师的课堂质效
  如何提升时下语文课堂的教学品质,这是一个更为急切的话题。要提升教师的课堂质效,要有将教学价值与学生发展需求链接起来的能力,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所解读出的教学价值进行筛选,将对学生言语发展、精神成长有用的教学点教学化。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理解“扫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存在任何的困难,相反,他们对文本中描写语言的方式很感兴趣。于是,课堂上,我就着力引导学生发现此文的语言描写有什么特色,课后再进行迁移运用。如此,课堂才能实现高质与高效。
  要能将教材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对接,转换为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始终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文本。这是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痛苦琢磨的过程,教师首先会进入一个困顿的时期,百思不得其解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色,但是只要走过去,就会有一种忽然明朗的豁达。我在教学《石灰吟》一文时,不知道该如何让学生体会“托物言志”写作方法。于是,我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经过一番磨砺之后,我突然明白,应先让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石灰石”、“什么样的诗人”。然后再比较石灰石与诗人之间的共同点,就可以发现诗人写这首诗所用的手法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提高。
  教材不是教师的承受之“重”,而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有效参考。教师要潜心于教材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将之化为高质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