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综合之

2010-12-29 00:00:00袁俊财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0年12期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练笔机会,有效拓展习作教学的空间,加强习作训练的力度,对课堂习作指导进行有效补充,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 立足课堂,丰富习作素材
  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开展活动。为了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教师应当把握以下两点:1.明确习作训练要点;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习作兴趣。例如,在《赵州桥》一文教学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0多米长的桥面,下面没有桥墩,为什么不会塌陷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指导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实验。首先,我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图画纸,两端各放两个撂起来的铅笔盒,将纸平放在其上,然后将橡皮轻放在纸上,刚放上去纸就凹下去了。接着,我让学生拿出一张同样的图画纸,使纸在铅笔盒之间呈向上凸出的拱形,然后将橡皮放在顶部,学生惊奇地发现,连放三块橡皮仍不凹陷。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感性经验:拱形设计比平面设计能承受更大的压力。我又提出:“你能设计出更先进的桥吗?”学生纷纷利用手中的图画纸进行了尝试,不一会儿,一座座“斜拉桥”、“索桥”、“筒桥”、“倒槽形桥”、“三角桥”展示出来。在这次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气氛活跃,并有所积累,有所感受。当学生有了感性体验后,我再让学生把做纸桥的过程写下来。这样,绝大部分学生对写什么已不觉得困难。
  二、 优化主题,拓展习作形式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突破传统习作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点向外发散,适当加以拓展、延伸,使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例如,《赤壁之战》一文描写了三国时期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主题活动。首先,我让学生动手查阅古今中外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学生通过阅读历史书籍、上网浏览、观看影视节目、与家长交流等方式,查找到了《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偷袭珍珠港》《马拉松战役》《淮海战役》《井陉之战》等许多经典战例。其次,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战例,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学生经过汇报总结、小组合作交流,从中找到获胜的共同点,主要有:1.天时条件;2.作战计谋;3.地理环境;4.详尽的情报;5.作战方式。另外,我向学生提供了相关资料源:1.书籍,如《三国演义》《中国古代史》《三十六计》等;2.网址,如 http://www.xinhuanet.com/mil/等,指导学生写出一篇能够说明自己观点的“小论文”。
  这样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习作训练,在指导形式上不露痕迹,在内容上又与教材紧密联系,以课文学习为生长点,是对习作指导训练的一种创新。
  三、 联系生活,关注热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把学生引向丰富的生活,让学生关注现实。最近,H1N1流感全球爆发,每天班主任都要进行晨检、消毒等防护措施。我及时抓住了这一热点话题,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了以下综合性活动:首先确定了“甲型流感可防可治”的主题;其次,让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书籍搜集相关“H1N1流感”的资料;第三,让学生根据所搜集到的“H1N1流感”资料制作剪报,并撰写发言稿;第四,以墙报的形式展出剪报并开展“从我做起,防控流感”演讲比赛。学生办出的剪报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演讲稿,有赞颂献身流感病毒研究科学家的人物简介,有介绍“流感”防治措施的建议书,有专门探究“流感”病源的小习作,有提高公共卫生意识的倡议书……活动摆脱了教条式的方法指导,让学生远离了为了习作而习作的过程。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既让学生关注了当前热点,又使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把习作训练的目的引向了更高的层次。
  以上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大大激发了习作兴趣,促进了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把习作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真是一举多得。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