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实、活”是新课标教学的特色之一,是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真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实、活”呢?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导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可在教学新课时,精心设计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如一次我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正好是学校领导到我班来听课,我灵机一动,马上放弃了原有的教学思路,改变原来的导入,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到我们班来听课,大家应该怎样呀?”学生马上拍起手来。“同学们,你们刚才拍手时的动作,知道在数学知识里,可以用什么词来说吗?”我边说边做起鼓掌的动作,学生恍然大悟:“相向而行。”这次不经意的改动,立刻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行程问题”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了身边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去找“百分数”。学生从衣服的标牌上找到衣服成分含量百分数,知道了自己穿的衣服主要是由什么成分做成的;有的从喝的牛奶瓶或饮料瓶中找到各成分百分比……学生对这些身边的既熟悉而又真实的数据非常感兴趣,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显著。
3.校内外教学资源相结合,突出数学学习的有趣性。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教学资源,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趣性和实效性。如在教学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时,学生对这两个单位没有感性认识。我就校内外资源作了一个比较,让学生领悟到了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我校的操场面积是10000平方米,即1公顷,让学生站起来看看操场,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其大小;再闭眼想一想:100个操场的大小,就是1平方千米。休息天带领学生来到市广场,看看广场大小,告诉大家这个广场大概是1平方千米。学生在比较了校内操场和校外广场以后,对这两个概念就明白了。又如,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世博游”是学生非常向往的,我们就可以把世博会门票及世博会纪念品的价格数据作为教学的资源,应用到购物问题中来,使学生在这些真实的数据面前,学会购票、购物等,在了解世博会的同时,学到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提高课堂实效
1.精心备课,提高实效。上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做到既备教材,也备学生,两者兼顾。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机会,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真正把每一节课都研究透。对于难点和重点,可借助教学器具、活动和课件来协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实效。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完圆的特征以后,为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我就精心做了一个车轮(一个圆车轮,一个方车轮)课件。通过播放课件,学生看到了圆的车轮行进得很快,而且平稳,方的车轮则恰好相反。从学生的课堂反映和课后反馈情况来看,这样的备课很有实效。
2.及时反馈,确保质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究竟怎样,还要看反馈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完一堂新课以后,要及时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加深印象,每堂课确保有10分钟以上的练习,再通过教师的及时批改和检查,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查漏补缺。久而久之,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就有了保证。
三、以“活”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只要题目稍微变化,就无从下手了,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缺乏基本的应变能力,不能做到活学活用。数学学习的方法很多,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只有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数学信息”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父母的身份证或车站的路牌,让他们从中发现与这一课学习有关的内容。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确实很大,学习兴趣高涨。再如,在教学完“转化的策略”后,让学生下课到学校超市去抄写每种学习用具的价格,再自编题目,用转化的策略互相解答。这样的学习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要以“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密切联系生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真正做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实、活”。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