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高”在何处

2010-12-29 00:00:00顾颖润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0年12期


  在教育部“减负政策”下,向四十分钟课堂要效率成了热议的话题,“高效课堂”成为焦点。由于理解上的偏颇,致使有些课堂成了“赶路课”、“填塞课”、“提升课”,语文教学走入误区。
  误区一:课堂上所涉及的知识点越多越好
  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充分展示了执教教师的良好素养,学生的配合十分到位。我们跟着教师一起了解了“践行”的意思,一起知晓了黄鹤楼的名气,一起夸奖了孟浩然的人品……
  【片段】师生共同欣赏李白所写的《赠孟浩然》:君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句诗中知道了大家都喜欢孟浩然。
  生:我从第三句诗中知道了孟浩然跟李白一样蔑视权贵。
  生:我从第四句诗中知道了孟浩然宁愿老了睡在松树下,也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
  我惊叹于学生的回答,课后跟身边的学生谈论了起来:“你们班的同学好厉害,这首诗是不是你们今天才接触的?”“不是,我们老师早就让我们预习了,诗歌也读了好几遍了。”“你们预习这篇课文用了多长时间?”“已经读了好几节课了。”原来有如此“厚实”的铺垫,才有如此“精彩”的课堂。教师应在平时的“高效课堂”中将知识点分解,每堂课都让学生好好消化哪怕只是一个知识点,不要将学生“塞”得太满。有目的、有层次地设定教学目标,才能通往语文的本真境界。
  误区二:课堂上所涉及的难度越高越能显示教学水平
  例如,教学一年级的《识字三》。
  师:小朋友们,你们来看看这篇识字,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满脸的茫然,教师面带微笑循循善诱,终于一个学生迟疑地举起了手)
  生:都是写景色。
  师:你先坐下,再好好读读,想一想。
  (一段漫长的等待,教师反反复复指着“识字”板块中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让学生读了又读)
  生: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
  师:(满意地点点头)你真会发现,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一样,这就叫做押韵,我们以后会学习到。
  在解决“押韵”这个问题上,教师用了8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押韵”这个概念还是似懂非懂。对于这样一篇讲词串的课文,面对一年级的学生,引入“押韵”这个概念有没有必要?教师的本意是想在文本自身的基础上引入有难度的概念,结果却起到了揠苗助长的效果。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不宜过度牵引和提高。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有其认知特点,这是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的。
  误区三:课堂上涉及课外知识才显得有内涵
  苏教版第七册《桂花雨》一课的教学,总体的感觉是执教教师的语速非常快。就我个人来看,四十分钟的课堂带领学生去理解“摇花乐”,以及全家对桂花的喜爱是绰绰有余的。可这位教师讲课的节奏非常紧凑,连停下来听听学生的解释的时间都没有。
  【片段一】
  师:读读第三小节,找一找,哪个词表现了作者对“摇桂花”的盼望。
  生:“大事”。
  师:他找得对吗?谁还能再找一找。
  (马上有学生领悟到了教师的意思,举起手来)
  生:是“摇”。
  师:对,你找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摇”的,谁来把它读出来。
  【片段二】
  师:读读第四小节的最后一句话,看看有问题吗?
  生:“沉浸”有问题。
  师:“沉浸”有问题吗?(很强烈的反问语气)谁再来说一说?
  生:“全年”有问题。
  师:对,我也觉得“全年”有问题。谁来说说是什么样的问题?
  课堂进行到最后十分钟的时候,该教师拿出一块小黑板,上面是仿照余光中《乡愁》写的一首小诗《桂花雨》:桂花是一根红线,一头连着我,一头连着故乡。桂花是一份牵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桂花是一壶佳酿,醉了我,醉了母亲,也醉了乡邻……哦,缤纷的桂花雨,浓浓的思乡情!
  这是一首颇具才情的小诗,也很契合这篇课文,但接下来教师只是让学生一齐朗诵了一遍,就又让学生读读课文中与家乡有关的句子。
  细细思量这堂课,明白了该教师的良苦用心,前面的“匆匆赶路”是为了把时间留给课外阅读,但总有一种两头都空落落的感觉。对于文本,学生的体会不够深刻,“摇花乐”来不及细细品读,所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说的“情感再强烈一些”成了苍白的说教。学生根本没有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样的乐趣,他们的朗读怎么可能情深意切呢?而补充材料单纯的朗读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本之源。片段二中,如果教师能够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抓住“沉浸”这个词,让学生说说,体会“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高效”应去除浮躁之气,所注重的不是短时间内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有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将来会不会自己学。正如教育学会会长严清所说,“高效”所指向的应该是儿童个性长远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