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强调了兴趣对学生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我们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想学语文,会学语文,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呢?
一、巧导激趣,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趣味『生及激情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1.谜语、寓言、故事巧妙导入。低年级学生喜欢猜谜语、听故事,用猜谜语、讲故事的形式导人新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语文第二册《大熊猫》一课,我就用这么一个谜语导人新课:“同学们,请你们猜猜它是什么动物好吗?是猫不捕鼠,墨镜不离眼,要问最爱啥,最爱鲜竹叶。(打一动物)”谜语一出,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出来,积极调动思维。当最后的谜底“熊猫”被猜出来的时候,学生对熊猫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后面课堂教学的展开。
2.导游式导语。这类导语适用于描写祖国山河以及名胜古迹的课文。如《日月潭》一课,课前播放课件“日月潭”的图片,学生一上课就被画面所吸引,教师相机引入导语:同学们,你们认识屏幕上的画面是什么地方吗?(日月潭)你们知道它在哪个省吗?(台湾)台湾省有一个美丽的风景区叫日月潭,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你们想去那里游览一番吗?(想)好,今天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登上开往日月潭的列车,共同去游览这个美丽的人间仙境……
导语设计精巧得当,教学语言简洁明了,可以快速地把学生带进课堂学习的氛围,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稳固的基础。
二、巧拨激趣,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启发点拨是抓住学生课堂学习遇到的难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以及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解惑。适逢其时的巧拨妙导,能让学生瞪大眼睛,更专注于课堂。如改文字式板书为图示板书,味道就大不一样了,学生的“食欲”会因这样的变化而大增。学习《山沟里的孩子》时,课文上到学生上学是“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回家是“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时,要求学生不断朗读。反复读了好多遍,可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模糊不清,找不到感觉,学习兴趣大降。这肘,我连忙变换教学方法,改文字式板书为图示板书,画了两座山,分别写上“这”和“那”两个字,然后在学生上学和放学走的方向各画一个箭号。学生一看,一目了然,问题迎刃而解了。在同一篇课文中,上到“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等几旬表示颜色变化的句子时,学生的理解总摸不到实处。于是,我引导到:野葡萄、牵牛花、新褂子真的会变颜色吗?(不会)那课文中为什么说它们变了呢?这一问,学生就来劲了,讨论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噢,原来是因为天色的变化所致的。学生从而理解了山沟孩子上学之苦。这样,学生就积极地进行思考,解决了疑难点,增强了自信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窦效了。
又如,巧用幽默。幽默是一种智慧,睿智的教师都善于运用幽默教法。关键地方幽默一下,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学生尴尬时幽默一下,矛盾得到化解;难点教学时幽默一下,问题迎刃而解。幽默给学生带去了快乐,教师同样乐在其中。例如:教学生字“吃”时,我是这样引导的:我们吃饭的时候都用嘴巴,于是食物就从左边的“口”进去,通过右边的食道——“通道”下去,吞到肚子里,不过,右边的中间可不能多一横哦,不然就会卡住了。学生听了哈哈大笑。经我这么一幽默,还真有效,第二节课听写时,正确率达100%呢!
三、巧评激趣,提高课堂效率的升华
教师巧妙地评价,适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有利于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评价语言要准确、恰当。评价切忌廉价赞扬和盲目批评,正确的做法是:认真倾听,抓住要害,批评一针见血,表扬恰如其分。在一次小组交流中,我发现一位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说得不错,我肯定地鼓励道:“老师今天才发现,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讲得比别人还好,请再接再厉。”这位学生一听,露出了甜甜的笑容,显然这样的评价对他是很有促进作用的。经过观察,这位学生以后的课堂发言变得很踊跃了。
2.评价语言要新鲜。尽量说出真实感受,切忌老调重弹。例如:我班有位小女生,声音很甜,但却很羞怯,一次课文朗读后,我赞美道:“你的声音是农——夫——山——泉。”我故意一字一顿,学生异口同声接上:“有——点——甜。”在融洽的气氛中,小女生深受鼓励,在以后的课文朗读中,她不仅声音响亮,而且态度大方。
3.评价语言要有亲和力。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课堂中的一句话,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评语”应注重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信心,强化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能做到巧导入、巧点拨、巧评价,常出新招,拥有一张富有表情的“变脸”,就能天天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何愁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呢?
(责编 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