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三宝:变.编.辨

2010-12-29 00:00:00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9期


  文字可分为拼音和非拼音文字。汉字是唯一非拼音的语素文字,是集形、音、义于一体的字理文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识字,即在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建立六种关系。对中国儿童来说,生活在母语环境,难的是建立“音→形”、“形→义”之间的联系。此外,汉字属表意文字,比表音文字复杂得多,有的笔画繁多,有的结构类似。但是,汉字结构虽复杂,也有其独特规律。因此,帮助学生遵循规律认识字形成为识字教学的关键。
  
  法宝一:变
  
  (一)趣味“加减”
  低年级学生常常在拆分和重组字形时出错,这是由于他们知觉的笼统性,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所造成的。因此,教师应放慢对字的拆分和组合过程,通过趣味“加减”法归纳出汉字的异同,以“熟”串“生”,举一反三,优化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
  1.加一加
  加,即用熟字加笔画或偏旁采学习生字。如:“十+一=土,土+也=地,口+一=日,日+一=目,目+丿=自”等等。
  2.减一减
  减,与加的过程相反,即把熟字的几笔或偏旁去掉,变成新的生字。如:“歌-欠=哥,新-斤=亲,香-日=禾,禾-丿=木,木-八=十”等等。
  3.加加减减
  加加减减,就是综合使用“加一加”和“减一减”这两种方法,更加灵活多变。如:“堆-土+口=唯,孩-子+口=咳,树-寸-又+直=植”等等。
  在这样的趣味“加减”中,学生既“知新”,又“温故”,还“变通”,一举多得。
  
  (二)书画同源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且书画同源。因此,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结合图片、动画等媒介,将其形象化、具体化,以揭示和解析汉字。此外,由于低年级儿童擅长形象记忆,可借此方法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1.图字结合
  将图画和文字相结合,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途径。如“采”字和手在树木上采摘的图画;“森”字和三棵树的图画;“牧”字和手拿鞭子放牛的图画(“牧”字的左边是“牛”的变形,右边的“攵”表示“拿鞭、棍”)。
  2.演示比喻
  用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用比喻来分析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如“看”字,可用手蒙眼做看的动作;“汗”字可比喻为“干活出汗水”;“立”字可比喻为“头正肩平,手脚并拢,立于地上”(“、”像头,“一”像肩,“V”像手脚,“一”像地面。)。
  3.展开联想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识字教学也是训练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如教“沙”字时,启发学生想象:河水变少,会看到什么?——水少而沙现。又如识记“休”字,学生就会联想到一个人靠在树边休息。
  
  法宝二:编
  
  语言环境是将音、形、义联系起来的重要方式,也有利于建立字词结构的内部系统和外在系统之间的联系。因此,识字教学应在语境中进行,这样更符合小学生的识字心理。通过做中识字、玩转文字等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使其在习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同时,实现多途径识字。
  
  (一)做中识字
  杜威提倡的“活动课程”和陶行知推崇的“做中学”,都体现了活动的独特价值。小学生精力充沛,好动好胜。因此,创编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编游戏
  玩,是孩子的天性。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此类的研究颇多。在金晓芳老师编著的《新课程小学语文幼小衔接教学游戏指导与设计》一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与课文配套使用的游戏,适合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可操作性强。如小兔采蘑菇、花生大丰收、接力滚雪球和快乐大转盘等。
  2.编活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如某教师在教学《自选商场》时,带学生到超市购物、参观,对着商品及商标,指导学生识字。课后,又举行商品展销会,让学生把用过商品的商标剪下来带到班级展示,进一步认识了更多的字。
  3.编报刊
  编识字类报刊,可训练信息的搜集、筛选和重组能力。内容可以是基于某个主题的字、词、句、段篇的梳理,也可以是识字方法的归纳和整理。如秋天到了,可引导学生开展“找秋天”的活动,搜集有关秋天的汉字、词语,以及相关的古诗、儿歌、字谜、歌曲等。又如“汉字加减法”、“字谜猜猜猜”、“偏旁集中营”、“广告大盘点”等有关识字方法的汇总。
  
  (二)玩转文字
  1.编儿歌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歌朗朗上口,诗趣盎然,易『董易学。如教“互”字,编成“上一下一,七正七,互相学习”。又如“磨”,编成“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再如“问”字,编成:“一个小朋友,进门瞧一瞧,见人就张嘴,等待结果到”。这样,不但使学生便于记忆,而且妙趣横生,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编谜语
  猜谜语颇受学生欢迎。教师可根据字形或字义编谜语。如米(木头举起两只手),大(一个人抗木棍),出(两个山摞起来),的(白色的勺子),日(东边升,西边落。看时圆,写时方。)。通过猜字谜,学生不仅认识了字形,还理解了字义。
  3.编问题
  识字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一方面,注重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另一方面,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识字。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情、因材施教,也能帮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常用问题如: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这个字与哪些字相似?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法宝三:辨
  
  汉字中有大量的形近字难以区分。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识字以视觉表象操作为基础,是一个与学习(经验)有关的过程。小学生精细感知能力发展不够,对字形细节的感知较模糊,因此在识字初期,适宜教学区别显著的字,且将重点放在字形的辨“异”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接触的形近字增多,需要结合读音、字形和释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一)辨析字形
  汉字分成四类: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和形声字。从结构上看,可以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独体字大多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合体字则以会意字和形声字为主。其中,独体字是合体字的基础。
  1.独体字
  独体字由笔画组成,其辨别可聚焦于笔画的细微差异。如“巳封己不封,已字半当中”,就能辨别“已、已、己”这三个字。口诀“横戌点戍戊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可辨别“戊、戌、戍和戎”。再如:辛苦的“辛”和幸福的“幸”,这两个字的字形相近,可编口诀“辛苦一点,幸福十分”。
  2.合体字
  大量的形近词是由偏旁不同的合体字组成,有些读音也相近,如“何、河、呵、诃”,还有些读音差别较大,如“推、堆、准、淮”。这些形近词都需要辨析偏旁的差异。此外,独体字是合体字的基础,倘若能将“戈”与“弋”区分清楚,则“伐”与“式”不会相混。又如:“中字衷,口字哀,中字歪倒就是衰”,可区分“衷、哀、衰”这三个字。
  
  (二)理解字义
  除了分析字形本身,还可借助字义进行辨别。字义是文字的内容,是文字的核心和生命。文字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传情达意。因此,在分析字形时,要和字义结合起来。
  1.辨组词
  汉字,属表意文字。虽然形声字占汉字数量的80%以上,但其声旁仍然是表意符号。因此,可通过组词来深化字义的理解、辨别形近词。常见题型如“比一比,再组词”,可区分“纪、记、妃”“墓、暮、幕”等字。又如“变一变,去掉部首变新字,再组词”,示例:活——(话)——(说话)。
  2.辨应用
  学以致用。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字义和语境灵活转换。就不同的字而言,用法千差万别,其意思相差或少或多,如“辨、辩、辫”“幅、副、辐”等。就单个字而言,可能既是多义字,也是多音字,其用法视具体语境而定,如“乐”、“差”、“落”等。
  总之,三大法宝可综合使用,融会贯通。“教无定法”,教师要创造多种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灵活识字。在具体的教学中,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参与实践,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多种感官学生,使其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乐趣。
  
  (责编 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