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制力差,上课听讲时容易走神,这是令很多教师头疼不已的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合理地运用“表演”法进行组织教学,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到课堂中来。
“表演”法是指把课文改写成剧本后,师生通过共同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再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形象自由,实用性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想象,轻松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想,当一节课在生动的表演中结束后,学生对课文的回忆仍可“绕梁三日”,我们不得不惊叹:真是演一遍胜过读千遍!那么,怎样才能把“表演”法运用到教学中呢?
一、分角色扮演进入课文情境
如果教师能够跟学生一起把课文改写成剧本,并将学生合理地分成几个小组,引导他们根据课本内容和自己的想象演绎课文中的故事,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听课的注意力。
如上《将相和》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根据“思考练习”第4题的要求,自己选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组排练。课文上完后,小组上台表演,采用竞赛的形式,评出最佳表演奖。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表演实践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用肢体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一些词语的意思进行质疑,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除了用生活的经验来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外,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运用肢体语言,直接表示其意义,化抽象枯燥的讲解为形象生动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使学生茅塞顿开,既体会到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精妙之处,又领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我在教《找春天》一课中,有学生问:“‘春天像个害羞的姑娘,遮遮掩掩’,这句话中的‘遮遮掩掩’是什么意思?”学生马上就说:“我知道,‘遮遮掩掩’就是把东西遮起来不让人发现。”又有学生说:“我觉得不对,应该是想遮但没有全遮住。”另一个学生说:“对,就像有些舞蹈节目中大姐姐用手遮住自己的脸,又要露出眼睛偷看什么东西的样子。”于是我趁热打铁,让这个学生演一演。他愉快地走上了讲台,用书当手帕表演起姑娘羞答答的样子,他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看来这“遮遮掩掩”我再解释就已成多余了。我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这个词?”有位学生站起来:“有些学生不守纪律怕被老师发现也可以用‘遮遮掩掩’,比如上课做小动作。”我让他在座位上表演,他表演了上课在抽屉里玩折纸的样子,果然够“遮遮掩掩”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像这样或为理解词语而表演,或为理解句义而表演,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激发,就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就地取材,丰富表演内容
课堂表演,不可能带人很多教具,因此教师要学会就地取材。比如,桌椅、板凳可以是房子、小船,铅笔、橡皮可以是飞机、宇宙飞船等。
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中,我安排了一个表演“读”的环节,让两名学生上台与我一起合作表演朗读,我当大松树,两名学生分别当小松树和风伯伯。为了更好地模仿课文中的情境,我搬来了一张课桌放在讲台上,让扮演小松树和风伯伯的两名学生站上了课桌,而我则站在讲台下,这么一摆弄,“山上”和“山下”的感觉马上就出来了,学生的兴趣也来了。表演朗读中,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个个都很投入,朗读兴趣高涨。
这样的教学设备既简单,又实用,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当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时候,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听课也就更加认真了。
四、用集体表演导入课本内容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表演的欲望,如果长时间忽略一部分学生,恐怕会降低这些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听课时精神不集中,思想开小差。那么此时,我们可以运用集体表演的形式来导人课本内容。
如我在教《春笋》时,采用了“群体表演法”。在深读课文后,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边读边演动作。读到“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便抬起头,伸一伸腰,一副刚睡醒的样子;读到“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时,学生用手做出“冲破”、“掀翻”的动作。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读到“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时,大家便站起来踮起脚,两手握住一节一节往上伸,更有的学生最后爬到了椅子上,表示“向上,向上,再向上”。这种群体表演,往往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热烈情绪,对调控课堂气氛能起重要作用。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愿学、要学、乐学,调动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以演代讲,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验证了我们的期望:人人学表演,人人会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责编 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