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Af4Z4fgopU7BEikzcThtyF.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VanpwroFqKAQPB9FTo4s9E.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Ui9qnmz9Jzggov5ge92coj.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YfJ32SoBa3sT5Lcz7uWz77.webp)
本文通过对近五年国内外关于社会创业的研究文献进行调研发现,社会创业组织(SEO)如何创造社会价值应该成为社会创业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可是,到目前为此,关于这方面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尤其国外学者提出的社会创业组织价值创造模式中提出的许多重要变量如社会使命、商务模式和社会绩效等,缺乏一致性的概念界定和相互间关系系统的实证探讨。为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十年来,以非营利组织为主导的“将实现社会价值与企业化运营相结合”的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SE)实践在全球得到不断开展,尤其是社会创业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获得2006 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后,这一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成为创业和管理领域的一大新兴研究热点。Mair & Marti (2006)认为,社会创业作为一种实践和一种学者们调查的领域,为挑战、质疑和重新思考管理和经济各个领域的有关概念和假设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Andrea E. Smith-Hunter(2008)也指出,给予适当的着眼点,社会创业可以像传统的创业一样是一个可行且值得研究的领域。
近几年来,国外关于社会创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目前社会创业研究还严重滞后于社会创业实践(Austin et al.,2006;Patrick J. Murphy,2009),社会创业研究似乎还处于早期阶段,总体上是由现象驱动的,主要以定性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并以创业、组织和管理理论为研究基础(Dees & Battle Anderson,2006;Sophie Bacq and Frank Jans社会创业n,2008;Brigitte Hoogendoorn,2009;Jeremy C. Short,2009);目前,学术界对社会创业理论渊源、概念框架以及细分边界的认识仍比较模糊(Mair & Martí,2006;Fran?ois Brouard,2009),导致不同背景的学者对社会创业有着不同的理解(Wendy Cukier,2009)。
综上所述,社会创业研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探讨和解决。但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社会创业研究更需聚焦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创业组织(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rganizations,SEO)如何创造社会价值的问题。社会创业本质上是社会价值创造的一个过程(Dees,1998),因而,社会创业组织如何创造社会价值应该成为社会创业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可是,到目前为此,关于这方面问题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缺乏(Robin Stevens,2008)。
就社会创业本身的研究来看,现有许多国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社会创业组织社会价值创造的过程模式进行了探讨。例如,Ayo Guclu,J.Gregory Dees,and Beth Battle Anderson(2002)认为,为了确定是否有前途的想法可以变成一个机会值得认真追求,社会创业家必须构建一个清晰并令人信服的社会影响理论和可行的商务模式。而开发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需要设计一个有效的运作模式,并设计出可行的资源战略。
Frank van Delft(2008)认为,社会创业组织的商务模式对其价值创造的影响是明显的。商务模式的四个主要构成客户互动、核心战略、资源战略和价值网络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创业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其中价值网络影响最大,其次是客户互动、核心战略,资源战略是影响最小的一个。客户互动水平越高,创造的社会价值就越高,导致的经济价值创造就越低;如果核心战略单纯地强调社会创业组织的社会属性,其结果产生的主要是社会价值,而产生的经济价值就少,如果要保持社会价值创造和经济价值创造协调,其核心战略也要体现平衡的理念思维;在资源容易获取的情形下,资源战略对社会创业组织的价值创造影响较少,而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资源战略在社会创业组织社会和经济价值创造中就显得极其重要。对社会创业者来说,一个强的价值网络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因为服务于组织的双重目标,他们必须协调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Robin Stevens(2008)等认为社会创业组织价值创造与使命陈述(包括使命陈述、规范与价值、组织身份)、商务模式(包括外部市场、资源与能力、价值链)和社会绩效(包括社会影响、活动计划和政策)三个基于资源基础观的结构密切相关。并且提出三个假设,即:社会使命强的社会创业组织有更高的社会绩效水平;社会使命弱的社会创业组织有较弱的社会绩效水平;有高水平社会绩效的社会创业组织有高的经济绩效。
Moriah Meyskens(2008)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综述和分析,认为涉及社会价值创造的各类组织和机构包括政府、社会服务组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与社会创业组织合作比各自独立开展有关活动将创造更大的经济与社会创值。
Sophie Bacq and Frank Janssen(2009)等认为社会创业组织的绩效(社会影响)与其董事会的治理机制和组织的能力密切相关。并提出三个假设:由于社会创业组织的多重性质,其存在不同的治理模式并且覆盖从传统的营利治理原则到非营利治理模式的一个大的谱系列;董事会在社会创业平衡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目的与社会使命中扮演关键角色,社会创业董事会的输入、结构和过程将对它的绩效(社会影响)有影响;社会创业组织董事会和它的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以它的组织能力(包括安置员工、沟通、联盟建立、游说、赚取收入、复制、刺激市场力)为中介。
但是,上述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散,彼此之间缺乏关联性,有些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特别是上述模式中提出的许多重要变量及其次变量如社会使命(包括使命陈述、规范与价值,组织身份等)、商务模式(包括外部市场、资源与能力、价值链,或者客户互动、核心战略、资源战略和价值网络,或者运作模式与资源战略等)和社会绩效(包括社会影响、活动计划等)等,缺乏一致性的概念界定和相互间关系系统的实证探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述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一般适用性。
近三年来,中国学者,如陈劲( 2007)、邬爱其(2008)、焦豪(2008)、陈剑(2008)、彭钰(2008)、李维维(2009)等等,也开始探讨社会创业的有关问题。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的主题大部分着重概念的定义问题,大部分采取的方法都是文献综述和比较性的定性研究,对社会价值过程创造模式专门进行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缺乏。值得重视的是盛南的博士论文《社会创业导向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组织变革的视角》(2009),该文通过实证研究对企业的社会型创业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与系统剖析。但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社会创业问题上,所以其成果不能完全应用到集中于非营利组织社会创业问题的研究上。
(2)研究意义。社会创业研究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但这样的研究主题和方向显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符合像我国这样致力于打造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需要。然而,不得不承认,虽然中国出现了一些社会创业实践活动,但社会创业作为一个管理主题,以及面对各类创业者,还尚属新概念,相关研究仍滞后于现实情况(陈劲,2009)。因此,梳理和总结国外的社会创业研究成果,并针对上述国内外社会创业、社会价值创造过程模式研究的不足,根据中国的国情,进一步开展有关研究,是迫在眉睫之事。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许多非营利组织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积极投入全球社会创业活动的潮流中,但其市场化运作效果并不理想,中国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已陷入“合法性”、“道德性”“认同性”和“实践性”的困境之中。因此,对国外社会创业理论和实践尤其对社会创业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模式进行探讨,将为中国非营利组织有效地开展社会创业活动和转型为真正意义的社会创业组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2.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为弥补上述关于社会创业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模式研究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整合的理论模式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文献调研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现有关于社会价值创造的研究文献(包括社会创业和非社会创业文献)进行全面的综述和评析,澄清对社会价值创造中主要涉及的维度及其次维度,如社会使命(使命陈述,规范与价值,组织身份等)、商务模式(外部市场、资源与能力、价值链或者客户互动、核心战略、资源战略和价值网络运作模式与资源战略等)和社会绩效(社会影响、活动计划和政策等)等概念的某些模糊认识,基于资源观并整合战略管理优势寻求观点和创业学的机会寻找观点,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科学、严谨、结构合理的社会创业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理论模式(如图1所示)。
具体而言,涉及如下两大问题的研究;第一,社会创业组织如何创造价值的问题。它主要解决社会创业组织及其使命、商务模式和社会绩效的本质问题。包括:使命陈述中要解决社会创业组织是否明确地制定了使命陈述、该陈述的内容是什么、该陈述是否完整、商务活动和社会目的关系如何?规划和价值中要解决社会创业组织的价值是什么?组织识别中要解决社会创业组织是否具有多重身份?商务模式中社会创业组织的价值链和外在市场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创业组织固有的资源和能力是什么?社会创业组织上下游竞争对手是谁?社会创业组织中价值链中哪一些活动是最重要的?绩效中要解决社会创业组织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是什么?什么程度社会创业组织意味着实现其使命?第二,社会创业组织中社会使命、商务模式和社会绩效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它主要解决有强烈的社会使命的社会创业组织是否有高的社会绩效、有高的社会绩效的社会创业组织是否有高的经济绩效?有效的商务模式是否对社会绩效产生正影响,而商务模式中的各变量如客户互动、核心战略、资源战略和价值网络等等对社会绩效的影响如何?
(2)整合理论模式的实证研究。通过国内外案例系统的分析,对上述建立的理论模式进行探索性和解释性测试与验证,未来研究需要验证的假设有(如图2所示):H1社会使命强的社会创业组织将产生更高的社会价值绩效;H2:有高水平社会绩效的社会创业组织有高的经济绩效;H3:有效的商务模式将使社会创业组织产生更高的社会价值绩效和经济绩效;H4:社会创业组织产生的经济绩效对社会使命的完成有促进作用:H5:社会使命强的社会创业组织对商务模式的实现有正向促进作用;H6:社会创业组织与政府、营利组织合作开展社会创业项目创造的社会价值比各自单独承担的更高;其次,设计一套符合中国经济文化环境的社会创业组织价值创造过程各变量的测量题项和量表问卷,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法,采用统计工具SPSS最新版本,结合中国的实际对上述理论模式中的系列假设进行实证分析,一方面验证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期望以此对中国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和转型为社会创业组织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项目实证研究对象样本可以选取拥有社会使命并通过市场化运作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非营利组织,以及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开展社会创业活动的其他组织。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9YJAZH016;广东省自然科学项目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