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日本低碳社会建设经验及其借鉴

2010-12-29 00:00:00李晓萌
中外企业家 2010年11期


  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并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继英国、丹麦等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挪威的低碳国家建设之后,日本则欲打造全球首个低碳社会,其实践活动值得我国借鉴。
  转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不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会受到巨大的挑战,日本以能源和环境方面的高科技作引擎,以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做支撑,低碳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一、日本低碳社会建设经验
  
  1.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日本是《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历届政府均积极倡导低碳社会建设,不断出台重大政策。2004年,日本环境省发起“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该计划是为2050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具体对策。2008年5月发布《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2008年6月,时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标志。2008年7月,日本内阁通过了依据“福田蓝图”制订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2008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了“凉爽地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该计划是到2050年的日本能源创新技术发展的路线图。2009年4月,日本环境省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草案,该草案除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的中长期方针。社会公众是进行低碳建设的重要主体,日本低碳社会建设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注重发挥国民的作用,通过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来遏制碳排放。横滨市是人口仅次于东京的港口城市,一度该市垃圾量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人口的增长,成为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从2003年起,横滨市制定了由市民与企事业单位联手削减垃圾、提倡废物利用的环境行动准则“G30行动”。G30的“G”是垃圾(Garbage)的开头字母,“30”是表示在2010年前,将垃圾产生量与2001年度相比减少30%。2005年市内垃圾量106万吨,比2001年市内垃圾量161万吨削减了约34%,提前5年超额完成任务。50年代,日本水俣市因化学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机水银,曾造成轰动一时的“水俣病”公害。水俣市的环保行动从垃圾的分类和削减开始。为实现垃圾资源化,水俣市从1993年起一举制定了20种分类规定,这在当时的日本尚无先例。水俣市还开展了将垃圾带回家、开办跳蚤市场,对不需要物品进行再利用等活动。
  2.新能源领军,科技支撑
  日本是最早推行太阳能政策的国家,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利用生物发电、垃圾发电、地热发电以及制作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尤其以太阳能开发利用为核心,是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早在1974年日本实行了“阳光计划”,“阳光计划”规定以居民屋顶并网发电为主要目标,政府补贴达到了光伏系统造价的70%。1981年,启动了“月光计划”,重点推动燃料电池的开发研究。1993年,日本又把阳光、月光计划进行整合出台了“新阳光计划”,把各自独立推进的有关新能源、节能和地球环境3个领域的技术开发改为综合性推进。2009年6月,日本发布了《光伏发电路线图2030修订版》,提高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目标。2010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能源基本计划修正案,该修正案是日本2030年前的能源政策方针。2009年初,日本政府恢复了2006年停止的太阳能产业补贴政策,给予太阳能发电安装成本50%的补贴。2009年4月,日本政府推出“日本版绿色新政”四大计划,其目标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要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即从2005年的10.5%提高到2020年的20%。另外alg4aLND1cLXZxxuhbkC97OspHkb6K6fCC0tzDLRjfw=,“七万屋顶计划”中的最初50%现金补助全部由政府资助,使日本迅速成为光伏产业大国。2009年4月,日本政府提出一项总金额为1 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太阳能在内的环境保护项目总支出计划为160亿美元。计划在2020年前后将太阳能发电规模扩大20倍,达到世界第一。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半壁江山。日本把技术进步作为实现低碳社会的重要途径,并因此制定了“环境能源技术革新计划”。2008年5月,日本内阁公布了《低碳技术计划》,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的技术战略以及环境和能源技术创新的措施。日本政府还制定了“技术战略图”。近年来,各国均大幅减少了能源领域的研究经费,但日本在能源领域的研发中却一直投入巨额资金,旨在率先开发出减少碳排放的革新技术。
  3.制度创新,法律保障
  日本政府节能减排不断进行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一是试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2008年10月,日本正式试行国内排放交易制度。根据规定,国内企业可自定排放总量。如果企业减排至排放上限以下,可将剩余部分作为排放权出售,而达不到减排目标的企业要购买排放权进行弥补。二是实行“领跑者”制度。是以同类产品中耗能最低的产品作为领跑者,并以此为标准,要求所有同类产品在规定期限内必须达到该水准。目前,已在汽车、空调、冰箱、热水器等21种产品中实行。三是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即按能耗级别在产品上加贴标识,给消费者提供能源消耗信息。四是推广“碳足迹”制度。日本在2009年度试行“碳足迹”制度,对食品、饮料和洗涤剂等商品标示从原料调配、制造、流通(销售)、使用、废弃(回收)等5个阶段排出的碳总量,鼓励企业节约能源,大力开发和使用节能新产品。五是加强对企业的约束。日本以《节约能源法》为基础,确立了全方位的减排机制。日本节能中心每半年向社会公布一次节能产品排行榜,顾客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节能产品。六是财税优惠措施。2009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的总额达88.5万亿日元的2009财年预算案中,涉及多项鼓励低碳产业发展的财税措施。同年11月,将家庭、学校等太阳能发电剩余电力收购价格提高了两倍。为促进节能减排,日本政府出台了特别折旧制度、补助金制度、特别会计制度等多项财税优惠措施加以引导。从1991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日本的《节约能源法》于1979年实施后又多次修订,最近一次是在2006年,该法对能源消耗标准作了严格的规定。近年来,日本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新能源利用等特别措施法》、《有关电力企业利用新能源发电的特别措施法》、《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现已构建了由能源政策基本法立法为指导,由煤炭立法、石油立法、天然气立法、电力立法、能源利用合理化立法、新能源利用立法、原子能立法等为中心内容,相关部门法实施令等为补充的金字塔式的能源法律体系,为低碳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日本经验及其借鉴
  
  1.政府倡导,政策促进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日本创建低碳社会实行的是举国体制。首先是政府倡导,全社会参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国民都要积极参与创建低碳社会的全过程。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能源的消耗,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消费环节降低对碳的依赖。而我国创建低碳社会,同样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企业及公众的积极参与。在政府层面,决策者要制定稳定有利的政策,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对于企业来说,要善于把握经济增长点,实现企业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社会公众要有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关注和广泛参与。加强低碳经济扶持政策,对生产高效低碳低污染产品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建立低碳生产方式,开发碳排放量少的商品。
  2.完善法律,有法可依
  日本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立法先行,已建有完备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而且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改。目前,我国在能源方面的立法严重缺失,虽有《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但尚不完善,应加快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低碳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作保障。要建立碳交易制度,强化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性;创建碳基金,为企业环保设备研制、安装提供资金支持;开征生态税,对达不到能源利用效率和排放标准的企业征收生态税,制定保障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3.新能源开发,结构调整
  日本政府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风能、光能和氢能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低碳技术领域,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达45%,我国仅为35%。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成为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借鉴日本的做法,亟须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日本政府通过各项法规和激励措施,鼓励和推动节能降耗。除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停止或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的,鼓励高能耗产业向国外转移,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而我国的能源消耗一直呈现高碳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的92.7%。应加快能源构调整,推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以核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为重点,加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逐渐降低对能源消费的依赖。
  4.城市试点,低碳生活
  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日本政府选择不同类型的六个城市作为低碳试点。近年来,我国各地竞相开展低碳城市建设活动。上海、保定的低碳城市试点;武汉的“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吉林市的低碳经济区案例研究试点城市;珠海、天津和南昌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广州、沈阳、杭州、厦门等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以点带面推进低碳社会建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从每个家庭、每个人做起,从衣食住行用做起。在交通上,提倡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在住房上,建筑零碳屋和低碳屋的住房。同时,大力倡导植林造林和城市绿化,增加碳汇。
  (辽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