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警钟

2010-12-29 00:00:00
中外企业家 2010年11期


  一、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1.员工权益问题
  工时和加班问题是中小民营企业最容易忽视的社会责任问题:在赶制订单时,有的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虽然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却故意将计件工资的单位价格压得很低。这种情况在纺织业、服装业、玩具业、电子产品类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显见。很多民营企业,常年加班加点,员工的日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且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变相克扣相当严重,一些企业拖欠员工工资问题也比较突出。妇女工作权利问题: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中,女性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很少,女职工在怀孕妊娠期间其工资不但没有保证、生产费用还得自己承担,甚至还会出现被无端辞退的情况,即使在哺乳期,女性也没有休假的权利。违法招聘员工的问题:有些企业招聘员工,无视有关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不规范,不签订劳动合同或合同流于形式。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逃避支付法律规定的薪酬与福利,使得员工在遇到劳务纠纷时,丧失维权依据。又或者在合同里加上明显违反法律法规的条款,在雇佣职工时常以“试用期”为借口任意延长试用期,在试用期将满时又以种种借口解雇职工,使职工很难拿到应得的报酬。缺乏工作环境安全保障的问题:一些企业管理者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对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不重视,降低自身应遵循的安全标准。安全设施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生产事故,人员伤亡时有发生。
  2.消费者权益问题
  近年来,尽管政府各职能部门打假的力度越来越大,但企业造假的趋势却越演越烈。产品信息问题:如实反映产品的功能、特性等是企业社会责任对商业广告最基本的要求,但绝大多数企业会把产品描述成最让人满意的,然而,这种对产品做出的积极描述很容易造成产品品质信息的误导。虽然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但是很多生产厂商、销售商为了吸引顾客,经常在广告上做些手脚,夸大产品的功能或作虚假的承诺等欺骗消费者。产品质量问题:商品质量直接关系着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健康与安全。然而市场上充斥的大量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产品,其绝大多数渠道来自于中小民营企业。产品售后服务问题: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奉行“一锤子买卖”原则,对消费者售后服务态度冷漠,或者维修收费标准不透明,消费者使用的产品出现故障,送修后不能了解故障的真正原因和维修内容,或者得到的是虚假的信息,侵犯了消费者在维修过程中的知情权,导致消费者容易被欺诈。
  3.自然环境问题
  目前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尚处于追求盈利增长与规模扩张阶段,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和公共利益,这种粗放型的经营阶段必然会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认为,企业自身尚不能很好发展,谈何环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吃子孙饭”是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现状的真实写照,对自然资源的无序、无度开采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个别中小民营企业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已经严重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由此引发的地质事件、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已非常普遍。更有甚者,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增加政府政绩,大量引进一些其他国家或地区已经叫停的重污染项目,这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是以彻底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获取不适当价格竞争优势的。
  4.公益事业问题
  据有关机构统计分析,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很少或从来就没有参与过社会慈善捐赠,社会救助等社会公益事业。四川地震,中华慈善总会募捐的赈灾款80%以上来自海外,18%以上来自国内大型企业和社团组织。由此可见,我国绝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社区贡献、关爱特殊群体、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关注自然灾害等社会责任方面做得还不够,与国外同等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1.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
  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多中小民营企业认为,只要企业盈利,向国家纳税,就在尽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是软道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必要的。很多企业家认为实施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消耗企业内部资源,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而成本的增加将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关闭。他们较多关注的是生产经营管理利益的获得,这种认识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带来了以牺牲环境、牺牲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以及牺牲企业、社会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的企业行为。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条件与管理水平有限:中小民营企业流行实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83%的民营企业股权高度集中在家族或企业主个人手中,86%的中小民营企业都是实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重人情而轻法理,其人际关系导向更使得企业难以形成一种正规化的管理气候。而企业的民主更是难以实施,没有集体的监督支持,更无从谈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目前很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其发展模式主要采取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等简单的扩大再生产,而这种简单的生产模式其弊端,一是容易忽视员工的权益,而是极易造成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浪费。以利润增长为主要目标: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以利润作为企业经营成果唯一的考核标准,在员工的管理体制中,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以利润的增长速度作为员工工作绩效唯一的考核标准,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正视员工对企业做出的其他贡献,也极易忽视企业伦理文化的建设,使得经营者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放弃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2.竞争环境、法律体制以及政府导向等客观原因
  首先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作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的中小民营企业,利润空间本已十分有限,作为被选择的对象,同质化竞争的国内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就利润分配与大企业讨价还价,因此,向下压缩工资福利就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其次我国的法律体系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使得中小民营企业的违规成本非常低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缺乏适用的法律。就目前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从广度上难以涵盖各个方面,从深度上难以触及各个层面。这使得很多中小民营企业能够钻法律的空子,逃避社会责任的履行。第二,违规惩罚额度较小,在力度上难以达到威慑的效果。因此,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宁愿选择承担违规罚款来赚取暴利,这种约束机制的弱化使得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处于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状态,即便被依法查处,但由于惩戒力度不够,致使一些企业不惜以身试法。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地方保护主义是目前监管机制的一大漏洞。众所周知,中小民营企业目前是各地经济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求累积数字业绩,保住当地税收,即使明知某些中小民营企业产品不合格,排污不达标,很多地方政府也会对一些违法违规的现象睁只眼闭只眼。但是这无疑纵容了中小民营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第三,公共媒体曝光不力也是导致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忽视其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媒体的自由度不够,而这种缺乏自由度的媒体无法完全履行媒体的职责,以至于无法及时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曝光,使得中小民营企业能够肆无忌惮地进行违规操作。第四,民众不成熟的消费意识也是帮凶,消费意识不成熟的民众,盲目追求低廉或者品牌效果。在缺乏理性的消费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利用其廉价劳动力优势,制造一些价低质劣的商品,同时利用消费者追求品牌的心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近几年流行的一个名词“山寨”,正是这种现象的最好诠释。
  
  
  三、应对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措施建议
  
  1.对接ISO26000,建立中国式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ISO26000的制定发布,历时六年多时间,由54个国家和24个国际组织共同参与制定。具有广泛适用性、内容全面系统、非常规的开发模式性等特点,该标准的诞生将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意义上推动全球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并将获得各类组织的响应与采纳。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既是一个福音又是一个挑战。只有中国企业认识到ISO26000可能对自己带来的影响,结合中国商业伦理中讲究诚信、义利兼顾这些源远流长的责任基因,充分考虑国情实际、发展阶段、文化传统、资源禀赋等因素,理性总结出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理论,才能指导自己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大国崛起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为世人赞许的发展道路。
  2.加强内部建设,提高企业责任意识
  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必须彻底地转变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理念,让这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便是获取社会资本最为便捷的途径。而参加各种环保事业、公益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中小民营企业在公众中的知名度,也为自己业务的发展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这些公众认知所带来的美誉效应远比企业机械地去投入广告宣传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更让人折服。积极培育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保障。落实责任,根本在人。只有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深入人心,建立讲责任、求和谐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建立中小民营企业合作联盟,共同打造CSR品牌效应。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条件与管理水平有限的因素,可以实行中小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联盟合作,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3.加强政府工作,完善社会责任支撑平台
  政府组织一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一项从经济、社会、环境、法律等各方面来评价中小民营企业的指标体系,使企业社会责任不单停留在单纯的道德说教上,而要让其成为一项可以予以正式实施的制度。优化政策执行标准,强化政策执行力度。要大幅度地提高对违规中小民营企业的惩处力度。通过昂贵的违规成本,来限制中小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对于品行良优,履行了社会责任的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中小民营企业要提供某些经济利益的支持,以引导更多的中小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或者给予承担社会责任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免费的或低成本的宣传,激励中小民营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也可以通过对该年度承担社会责任最为突出的中小民营企业给予表彰,树立中小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模范典型,加以推广。
  4.加强舆论监督工作,积极营造社会责任氛围
  公众、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方面对中小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构成了最强大的监督力量。这些组织的关注涉及到中小民营企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劳工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努力不仅仅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带来了直接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起到教育公众的作用,使公众对中小民营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责任的诉求,并通过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和公众的抵制最终给中小民营企业造成经济利益上的直接损失,迫使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决策或立场,回到有利于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正确轨道上来。
   对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来讲,ISO26000的发布无疑是敲响了一记警钟。“等已无时可等”、“靠已无处可靠”,唯有社会、政府、企业等多方联手行动,才能在竞争中不受制于人。
  (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