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妹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正确对待核心价值体系与一般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
袁晓妹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被称之为核心是因为其包含有三种品质: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必须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必须赢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政治力量对核心价值观念的推崇。研究核心价值体系与一般价值体系的关系是揭示核心价值体系自我生成的必然。正确对待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践。
核心价值体系;一般价值体系;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将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一个政治的、哲学的理论高度。那么,核心价值体系是如何从一般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处在怎样的张力中,本文着力从解构二者的关系出发对此进行分析,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解的彻底性和丰富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学界普遍认同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它包括许多具体的意识形式,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等。确切地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思想体系。“有机”是为了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解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的机械的总和,而是一个有一定结构的、有活力的总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意识形态中各种意识形式和经济基础关系的远近来看,意识形态这一总体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意识形式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经济基础,它们之间也以最密切的关系相互发生影响;第二层次:艺术、道德、文学思想等意识形式离经济基础较远,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道德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意识形态的中间部分;第三层次:宗教、哲学思想。这是离经济基础最远的两种意识形式。但它们在意识形态总体中的作用却并不因为距离远而稍减。比较而言,宗教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常常会影响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哲学虽然很抽象,但它是以世界、社会和生活的本质作为研究对象,它是整个意识形态的灵魂。在意识形态的总体中,这三个层次中的具体意识形式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哲学是意识形态的灵魂即根本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那么,显而易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具有哲学的精神即批判性、辩证性和反思性等哲学理论品质。核心价值体系正因为拥有了哲学的精神内核,才具有了凸显核心地位的基石。
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1]30“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31因此,社会价值体系是人在实践的活动中对实际生活的能动的反映并且作为积淀而成的意识中的深层结构,这种结构通过自在自为的方式体现着主体的意志。由于社会存在的多元化,必将使社会价值体系成为一个多元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多元的、开放的体系中,每一种思想或文化的价值元素都是稳定地、有序地发展着。那么,“这就要求占主导地位的若干社会价值观念即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多元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冲突予以引导。”[3]2核心价值观念之所以能够占据核心的地位、起主导的作用,是以什么来突显其核心地位的呢?
第一,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必须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恩格斯在谈到从猿转变到人的过程时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508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劳动。所以,劳动应该被认为是人的“本质”或“类本质”,人的“自由”的天性即是植根于“劳动”。而“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96因此,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文精神的内在体现。社会价值体系要占据核心的地位就必须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要以特定时代的价值需求为目标,始终以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使命,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己任。如果价值体系不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也就不能成为社会的核心,从而就不具有对多元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冲突予以引导的资格。
第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必须赢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认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二是理论要能够说服人即理论的彻底性。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要想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就必须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这种大多数人对利益的追求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变革力量,整体的作用总是大于局部的作用。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群体又是由许多个体组成,核心价值观念只有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才能畅行无阻。另外,“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表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9一种观念既然得到人们的认同,就说明这种理论是具有说服力的,是彻底的,是从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因此,这种代表大多数人利益并且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将会变成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必须赢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核心价值观念。
第三,政治力量对核心价值观念的推崇。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5]52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稳定及为其辩护的社会功能。因此,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会受到格外的“照顾”,即通过大力宣传、经常性的学习、鼓励研讨等多种影响手段,使人耳濡目染。尽管我们不能仅仅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理解为社会统治者所倡导的观念,但是这种政治力量的推崇,是价值体系成为核心的一种较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具有“核心”的地位,是因为有“一基础三特征”即哲学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政治力量的辅助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成果。这四个方面使核心价值体系区别于其它一般具体意识形式,使其在意识形态的整体中脱颖而出,以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其它一般价值观念和谐、有序发展。
一般价值体系,就是指包括各种具体意识形式的意识形态的总体,即包括政治上层建筑的物质价值体系和思想上层建筑的精神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思想上层建筑的价值体系中,总存在着一些居主体地位、对其它价值起主导作用的价值,由这些价值所构成的体系称为思想上层建筑中的核心价值体系。当核心价值观念或体系在若干社会价值体系即一般价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以引导的姿态“在场”时,加之政治力量的推崇,那么一般价值体系将会面临怎样的处境?是被“淡化”、“退场”或者出现文化上的“鸿沟”。如果我们只注重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而淡化了一般价值体系的发展,往往会走向一个极端,即张扬极端的“核心”价值意识,最终产生盲目的信仰危机和教条理论。这些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对一般价值体系的关注是准确理解和理性运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核心价值体系与一般价值体系本身就是共生的,一般价值体系就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核心价值体系就如这长河中的一滴水,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核心是因为其自身的特质和时代的需求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理念,一般价值体系的长河不会因为一滴水珠的升华而停滞不前,反而一如既往地奔腾而去,所以二者不存在本质上的对抗。一般价值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宽容的文化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还有丰富精彩的外来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底蕴中融入外来文化的精髓,使得我们的文化思想更富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意义。在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就体现出了多元文化的自身同一。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偶然性的展开,它是建立在一般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以时代特征为场景对一般核心价值观念的高度提升,在自在自为的运动中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般价值观念并没有被弱化而且也不存在文化上的鸿沟,相反,正是由于核心价值观念是对一般价值观念的高度升华,才彰显出一般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以一般价值体系为支撑才得以引领各种思潮稳定、有序地发展。
核心价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该社会的统治者所倡导的观念,所以必然会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与发展。这种政治力量的开拓有可能造成核心价值体系与一般价值体系的人为的偏差。就此可能性我们可以从两种维度进行思考:其一,统治阶级要维护社会的安定,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不仅要依靠物质力量的生产,还要依靠精神力量的协调,这种精神力量必须具有普遍的意义并且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从观念上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对于居于核心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必须大力推崇;国家在强调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其它一般价值,反而在更大程度上进行包容和发展,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诉求。其二,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因此,不存在所谓的统治阶级政治力量的人为推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一般价值体系没有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巨大影响”中弱化、消失,而依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以不同的面貌不断自我壮大、自我完善。
如何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恩格斯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15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每一次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提升和完善都是社会转型的实践需求,也是人类不断走向自由发展的进步。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与此同时产生的信仰危机。信仰危机不单是信仰的混乱甚至是信仰的丧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旦出现信仰危机,必会危及社会正常的运行,以致停止发展或者出现历史的倒退。基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思想的自觉意识,应对社会一般价值体系进行时代性的提升和升华,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念来引导多元价值观念,调节其冲突,使之和谐有序地推动和维护社会的发展。如何对待核心价值体系与一般价值体系的关系,需要从两种维度来反思:
其一,把握“两点论、重点论统一”的辩证维度。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两点论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非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以同时承认非重点为前提,重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一般价值体系中包含着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而核心价值体系以承认一般价值体系为前提,也包含着一般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二者是共生的。另外,当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还没有达到大众化的程度时,还必须依托传统文化的根基来融会贯通,二者如影随形。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二者的关系上要辩证地去看待,不要只看一点或一面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误解也是对辩证法的误解,最终将走向形而上学的歧途。
其二,本着“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情感维度。善于包容,是先进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促进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思想文化的多样与差异应该细心扶正,而不是粗暴变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每一项内容无一不是尊重差异、兼收并蓄的结果。对于充满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思潮,如果采取压制、排斥的态度,就只能把它们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立面,因而也就不可能引领它们前进。因此,核心价值体系与一般价值体系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就是要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样中求整合,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的共识,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谐健康发展。
葛兰西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整体统一的“水泥”,生动地道出了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稳定性的功能。通过以上对核心价值体系和一般价值体系的关系的解构与建构,更加丰富和清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不仅避免了概念的混淆,而且还遏制了走向极端的倾向,更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52.
D0-0
A
1002-7408(2010)12-0077-02
袁晓妹(1980-),女,江苏南通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