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哲学理路

2010-12-27 15:40杨菲蓉
理论导刊 2010年12期
关键词:阶级性主导性科学性

刘 霞,杨菲蓉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州510275)

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哲学理路

刘 霞,杨菲蓉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州510275)

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从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发展,普世性与民族性,科学性与阶级性等几个方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哲学理路,可以让我们深层次挖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丰富内涵与理论实质,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哲学理路

近年来的世界金融危机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的生命力。马克思及其著作《资本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彰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再次受到世界普遍关注。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与明辨隐藏其中的诸多关系。从哲学上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长足发展必须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普世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科学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

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主导性与多样性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基本样态,它们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性就是控制性、指导性、一般性和至上性;多样性则是指个别性、差异性、附生性和特殊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矛盾就是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一与多的关系,即一存在于多之中,多是一的丰富性表现。离开主导性,不讲基本准则,就会失去前进发展的方向,出现思想混乱;离开多样性,只有单一、沉闷,主导性就无法得到丰富和发展。我们必须在坚持主导性的指导下发展多样性,在发展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主导性。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应坚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吸取过去只讲主导性、排斥多样性的教训,也要防止一些人只讲多样性、忽视主导性的倾向。过分强调主导性而忽视多样性,或一味强调多样性而损害主导性,都会产生不良甚至严重后果。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其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缺乏多样性的严重危机: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发出的是一种声音,马克思主义成了绝对真理。尤其在斯大林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教条化、简单化、公式化的做法相当严重。这种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取代和绝对排斥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严重地阻碍了苏联政治、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繁荣,最终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去发展创新的根基,导致苏联的剧变。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从缺乏多样性的极端走向抹杀主导性的另一个极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缺位使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面临灭顶之灾。同样,在苏联的影响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中,东欧各国也尝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缺失的恶果。而处于美国眼皮底下的古巴在国际国内形势非常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其政权能够傲然屹立,一个重要原因是能根据本国国情和民族特色,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进方向,强调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从而避免了苏联、东欧资本主义复辟的悲剧重演。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打破封闭、单一、沉闷的状态,呈现出开放、丰富、活跃的局面,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全面协调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统领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和反动的意识形态和思潮,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其次,也不能忽视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对于非主流意识形态一概排斥和拒绝是错误的。一种理论绝不能与其他理论完全隔绝,否则会失去其活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开放的环境中,在各种理论的相互撞击、交流、批判中表现和发展自己,增强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免疫力。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国家不能缺乏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更不能丧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二、坚持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没有继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失去发展根基,缺乏前进的动力;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没有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会是一潭死水,丧失鲜活的生命力。

首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继承必须是主流继承和边缘融合的结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是一个包含主流领域和边缘领域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而其他意识形态,如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宗教、艺术等则构成社会主义的边缘意识形态。主流继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而不是某些具体观点和细节的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观点是基于当时西方条件下所作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他们没有机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问题,因而对社会主义设定的应然状态并不一定反映了事物的完全本质,如果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提供的理论和构想视为社会主义未来的确定状态,就必然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实践的灾难。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流继承,不忽视边缘意识形态领域的继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孤立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而另起炉灶进行重构,它还应包含对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如果只有主流继承而没有边缘领域的多样性配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显得单调和僵化,无法在本国扎根,更发挥不了主导作用。如在苏联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上,苏联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由一个统一的模式加以严密控制,而对西方思潮及俄罗斯传统文化却加以限制甚至封闭。由于控制和封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其发展创新的基础。由于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没有延续和发展甚至是中断,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危机。东欧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联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而经受了许多挫折。

其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在继承以往既有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推陈出新”。对于社会主义,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1]337-338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穷尽全部真理,不可能在每个细节上都是正确的。恩格斯曾经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693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本质上是开放的、发展的。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针对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而不断完善,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保持科学的活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代表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这种开放发展离不开对人类思想精华的继承,也离不开对世界上各种思想、学说、理论的批判借鉴,更离不开理论创新。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

全球化时代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开放的外部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有利于变革和发展。同时,全球化的背后是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不可避免地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延续,要巩固在世界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终胜利,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全球化,坚持正确继承和在实践中发展的统一,不断提升其科学性和价值性。

三、坚持普世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主张解放全人类,具有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的共同目标,其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的共同追求,其社会主义的理想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孜孜以求的社会目标。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普世性,其普世性在于它的科学性、适众性。但是,如果脱离一定的历史状况去抽象地谈论普世性问题,只会使它沦为一种空洞抽象和伪善的口号。马克思主义是坚决反对那种超历史的普世价值的。普世性必须和实际结合,在实践中发展,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普世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民族性,列宁曾有切身的感受和清醒的认识:“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2]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中,我们应当看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形式、道路、模式并不具有普世性,不是唯一的。恰恰相反,基于这些基本原则而建立的具体制度却是具体的,在现实中各具特色,表现出了多样性、民族性的特征。适用于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此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并不一定适用彼发展阶段的需要。这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非普世性、相对性。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普世性,是和历史性、民族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普世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即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发展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搬硬套别国模式必然导致水土不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融合产生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在本国扎根并不断发展。苏联模式一度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标准和尺度,用来指导和裁判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尽管苏联模式即使与本国传统文化融合也未必适合苏联自己的国情。实际上,在二战后,东欧各国积极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最终因受到苏联的影响和压制而遭遇挫折。亚非拉的民族社会主义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也和民族化失败有关,但是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化。同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过程中,由于具体制度的失误而导致对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全盘否定的案例不乏其国。苏联东欧以及一些亚非拉国家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如前苏联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有真理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然而,在与苏联具体国情结合的过程中,因为具体制度的失误、运行体制的问题等各方面原因,最终导致国家覆灭。但是苏联领导人没有理性地对待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而是把总帐算到了社会主义头上,从赫鲁晓夫开始全盘否定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意识形态的彻底“清算”、主张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再到叶利钦时期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丧失,最终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颠覆。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推动和影响之下,随着文化传播的手段与方式日益多样化、世俗化,不同质文化的相互碰撞、激荡和沟通日益频密,从而形成了文化互补、价值互补的形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化时代正在打破文化界限和“思想专利”而日益为全人类所普遍认同和接受。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普世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发展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最为宝贵的经验。全球化时代,我们既要坚决反对不顾具体国情、教条主义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结论和别国的社会主义模式,也要坚决反对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追求不切合实际的目标。

四、坚持科学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在实践的基础上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作了科学揭示。同时,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是具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阶级性主要涉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的一定利益集团在不同时期整合自己内部意识形态使之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协调。在阶级社会,各阶级利益的不同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冲突。不同的社会和集团都有代表自己利益的意识形态,它们都是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在理论上的反映。正如列宁所说,“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3]所以说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和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对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有着及其深远的积极意义。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众多的社会主义流派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并不是普遍现象,而出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分离的情况。无产阶级要真正得以解放,必须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第一,当代工人阶级的变化并不代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阶级性的丧失。虽然无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但工人阶级的经济状况和资产阶级的经济状况仍有很大差距。当代工人阶级仍然不是生产资料的主要占有者,而主要是拥有自己的体力与脑力的劳动力特殊商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管发生多少新变化,其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第二,坚定地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通过分析、解剖资本主义制度,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在批判和扬弃中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无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服务的。脱离人民群众势必成为“精英阶层”的贵族思想,是不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同时,正是具有先进性、革命性、组织性、纪律性与团结精神等阶级特性的无产阶级,才能顺应历史潮流,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充当积极的推动者。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有机统一。第三,坚决反对割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民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出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背离。社会民主党在成立前期曾坚定地表明其阶级属性,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但是随着1959年通过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德斯堡纲领的出台,西方大多数社会民主党调整党的定位,不断淡化党的阶级属性,拓展自己的社会基础,定位自己是一个“人民党”甚至“全民党”,强调社会党不仅要代表劳动者阶层利益,也要代表中小企业、工商业集团等大多数群体的利益。如法国共产党认为党不是“让群众跟随自己,团结在自己周围”,而是和全体公民“共同思考和探索”。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党的性质和作用问题上,有与法共类似的地方,它宣布自己是一个新的群众性政党,是“意大利工人阶级、劳动者、所有男女青年、知识分子和公民的一个自由的政治组织”。[4]但实质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不具阶级属性和不代表任何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反映,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意识形态研究中揭示出的一条真理。正因为意识形态从根本上代表着阶级利益、理想和社会目的,所以当统治阶级抹杀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把本阶级意识形态说成是全社会的共同利益、理想和社会目的时,也就谈不上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只能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其本质特征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以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竞争和斗争的国际条件下,共产党必须坚持自己的无产阶级性质,否则社会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无法保证,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无法保证。

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流派纷繁复杂,甚至有些流派打着社会主义旗号,行资本主义改良之实。面对非主流社会主义势力扩张对传统共产党阵地潜在的威胁,全世界共产党人应反思和警醒,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坚定不移地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奋斗。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327.

[4]李慎明.2007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且听低谷新潮声(之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47.

D0-0

A

1002-7408(2010)12-0059-03

中山大学“985工程”二期“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与价值教育”课题(90011-3173240)的阶段性成果。

刘霞(1977-),女,湖南沅江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杨菲蓉(1957-),女,湖南华容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阶级性主导性科学性
阶级话语与人性言说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论正确认识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