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均(楚天都市报 武汉 430077)
2月21日,楚天都市报率先推出了“信义兄弟”的报道,迅速引起全省全国各媒体的广泛关注,使之成为开年以来全国报道最为集中、最为打动人心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
湖北黄陂孙水林、孙东林兄弟接力送薪的故事,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回顾“信义兄弟”系列报道的发掘,在当今媒体纷纷向主流化转型的传播时代,我们以为,以主流的价值观对事件发生、人物命运进行深度思维和关注的经验,值得与广大新闻工作者交流。
新年伊始的农历正月初七,记者接到一条普通的新闻线索:家住黄陂区泡桐街的孙东林给本报打来求助电话,称他有5名亲人10天前在河南车祸中遇难后,遗体还在异乡,善后工作遇到很大的困难,希望记者能够帮忙。
类似的新闻求助线索,在楚天都市报新闻报料平台中几乎每天都有。若就孙东林的报料情况来看,很难予以公开报道和关注。
一是时效性差。显而易见,发生在10天前的一起交通事故,很难让读者有阅读的兴趣。
二是贴近性差。作为区域性媒体,关注的新闻重点为传播区域内的人或事。孙东林所反映的其哥哥的情况,因发生在河南兰考,其新闻性持续减弱。
三是交通事故本身并无新奇。
不过,从细微处思考,记者还是敏锐地感觉到这条新闻线索的背后,有着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第一,遇难的5人竟是一家人。死者中的2名成人为父母,3名男女青少年为两人膝下子女。这就赋予了这起普通交通事故浓重的悲情色彩。不管怎么说,这5人的遇难,对一家人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对每一个受众来说,也绝对会为其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因而该事件值得关注。
第二,这一家5口的遇难,发生在大年三十之前的深夜。这一家人在深夜往家赶,目的是什么?隐藏在这起悲情故事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记者尚没有展开采访时预测,认为他们一家人深夜回家,最大的可能就是回家过年。这样,更为这个悲情故事增添了凝重。大年三十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候,若是缺少5人回家的这个大家庭,又会是怎么样的悲伤?
从以上两个方面,记者确定,该条新闻线索仅仅通过对人物命运、人物情感的关注,就能在一定程序上震撼受众,因而觉得有必要进一步对该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发掘。
当天,记者赶到孙水林、孙东林的老家黄陂泡桐街采访前,向部门主任和编委会作了汇报。部门主任和值班总编提醒,在这样灾难性的报道采访中,尤其要重视事件本身和人物命运是否有能够感动你我他的东西,要以情感和情愫来作为报道的价值取向,再给予深度思维和关注等。
在去采访的途中,记者围绕该事件的报道价值取向,设置了系列采访提纲:如5名遇难者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他们深夜从天津回家是为了什么;出事前他们见到的最后的人员是谁,与他们说了什么等。
最初接受采访的孙东林对记者的提问一一进行了回答。他说到哥哥深夜回家的理由,仅仅说是遇难前一天的晚上,哥哥在他家玩时,因在网上看到天津回武汉的高速未来几天受雨雪天气影响,部分高速公路可能封闭,哥哥担心雨雪天气不能回家过年,便开着车连夜带着一家人回家。
“一年上头,我们俩兄弟都在外面搞工程,只有春节才能在家与父母相聚,所以这样的机会难能可贵。”孙东林的回答,让记者感觉孙水林一家遇难所能体现的最大的新闻价值,只能是孙水林是个比较重情谊的汉子或孝子,因为急着赶路回家与父母团聚,结果一家5口殁命在高速公路上。
可在孙东林继续讲述中,有一个细节,让记者产生了刨根问底的“冲动”。
孙东林说,车祸发生的第二天,他在兰考县人民医院的太平间里见到遇难的哥哥一家后,又找到了哥哥被撞得稀烂的轿车,还在轿车的后备箱里,找到了哥哥遗留下来的26万元现金。
过个年,回家要带这么多的现金吗?没想到记者的这一问,却牵扯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孙水林急着赶回家,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他要在春节前,将自己欠工友的几十万元工钱发给大家过年。紧接着问下去,更让人震惊的是,作为弟弟的孙东林,在哥哥一家5口遇难后,从哥哥车内取出26万元钱,在没有找到哥哥的账单,也不知道欠工友们多少钱的情况下,他竟然与家人决定,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工友们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最终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他们家足额给付了60多名工友的工资。
孙东林说着哥哥回家发工钱遇难的前前后后时,就像是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在他看来,任何时候,欠债还钱,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对记者来说,他讲述的情况无异于是爆了个新闻猛料。
从“信义兄弟”线索判断到采访的前后,以及报道刊发出来造成的良好社会反响,个人认为有如下经验:
在新闻采访中,以主流的价值观,对新闻线索进行剖析,对事件中的人物命运、情感进行关注,对拓宽新闻社会意义的深度与广度,有着典型的意义。
比如对孙东林的求助线索进行分析时,记者对这起事件的关注,就已经由车祸本身转移到对人物命运和人物情感的层面上来。
“新闻因人而生动”。新闻只有在满足了人的精神渴求,引起了人的情感共鸣后,才能产生持久的生命力。“信义兄弟”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并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关注热潮,最为关键的就是在拖欠农民工兄弟的工钱成为社会难点问题的情况下,记者从受众需求、渴盼和吁求出发,通过挖掘普通人物——孙水林、孙东林兄弟俩身上不平凡的故事与情感,彰显兄弟俩在困境中的道德选择,将这个事件的思想含量和社会效应放到了最大,最终使这一新闻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如何挖掘新闻生命力的源泉?梳理、回顾采访“信义兄弟”的前前后后,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材料,将获取的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注重采访中掌握的每一个细节,显得尤为重要。
细节是新闻作品中最生动、最典型、最具体也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新闻事实。在“信义兄弟”的采访中,孙东林从哥哥报废车的后备箱中发现了26万元现金的事实,就这一个细节,记者一步步地发掘和采访,才有了全国各媒体争相报道的“信义兄弟”这个最为打动人心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
记者第一天的报道,从细节上来说,仅仅是发掘出了孙水林车祸后,其弟孙东林接力送薪的感人故事。第二天的采访,一个重要细节的挖掘,再次为“信义兄弟”的精神财富增添了更厚重的一笔。
如果仅仅是弟弟代遇车祸身亡的哥哥在大年前给人送工钱,这个故事留给人的感动无疑太单薄。在第二天继续跟踪报道过程中,记者又着重注意了兄弟俩如此发工钱的时间跨度,以及兄弟这样做的目的和初衷等细节,结果“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信义兄弟守诺20年”这个重大的主题跃然而出。这也成为这组报道掷地有声的最大亮点。因而新闻采访重视细节的挖掘与升华,简单地来说,就是让新闻有了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