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研究

2010-12-27 02:57:22焦世泰
广西民族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省际百色边界

焦世泰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研究

焦世泰

省际边界民族地区作为省际边界地区的特例,经济的欠发达性和区域的边缘性特征十分的突出,而通过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实现区域合作共赢,是改善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性和边缘性的良好途径。本文选取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从产业间关联互补性、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和自然资源相依相连的视角分析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基础条件,然后在分析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动力的基础之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的对策措施。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

一、引言

省际边界区域是以省级行政边界为起点向行政区内部横向延展一定宽度所构成的、沿边界纵向延伸的窄带型区域,边界是它的核心[1]。它会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既可以产生“经济空洞”,也可以创造经济奇迹。我国省级行政区陆路边界线共 66条,总长 5.2万 km,分布了 849个县级行政区,蕴藏有丰富的资源[2]。但省际边界区域更多地表现为经济的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形成了一种具有明显板块性和边缘性特征的 “行政区边缘经济”。作为省际边界区域的特例—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区域经济的边缘性和分割性更加突出。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既是山区、老区、经济落后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该区位于滇黔桂三省交接区域,南与越南交界,包括广西百色市、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曲靖市所辖的区县,该区资源丰富,有以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煤炭资源、生物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等为代表的多类资源,且资源组合良好,具有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长期以来,该区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存繁衍的过程中相互涵容,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文化认同感,因此,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地理特征、区域文化趋同,资源条件一致,从区域经济角度看,该区域应是协同发展的经济区,但是由于各省市界线的割离、经济发展的差异和资源开发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观念,从而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区域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以及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中央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已经促使处于区域经济发展“孤岛”境地的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成为滇黔桂三省区合作发展的重点区域,整合发展将成为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将有效地化解省际边界民族地区边界共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两大边界冲突问题[3],实现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创建资源互补、产业互联、市场互通、经济互惠的多赢局面。

二、整合发展基础条件

(一)产业间关联互补作用强烈

目前,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正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特征,以及该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选择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资源型产业结构是省际边界区域各州市的必然选择。省际边界区域各州市主导产业间关联互补作用较强 (表1),特别是铝产业与能源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强,铝土矿的开采和加工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能源产业就是铝工业发展的命脉。产业合作发展关系到边界区域四州市的整体利益,产业合作已经成为四州市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顺应省际边界区域各州市发展的需要,2005年黔西南州提出构建南昆经济走廊煤电铝生态工业基地的区域合作倡议,倡议得到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四州市的积极响应,从此拉开了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四州市产业合作发展的序幕。

表1 滇黔桂省际边界地区四州市支柱产业汇总表

(二)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该区位于滇、黔、桂三省 (区)的交汇处,与越南接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百色市有壮、汉、瑶、苗、彝、回、仡佬 7个主要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87%;文山州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等 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58.4%;黔西南州居住着布依、苗、彝、回、汉等 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 45.6%,曲靖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 7.6%,但少数民族个数却不少,有彝族、回族、壮族、布依族、苗族、瑶族、水族等。该区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该区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各民族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涵容、彼此依存、不可分离。各民族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相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各民族之间必然产生相同、相近和相似的心理特征和生活习俗。由于该区文化形成发展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积淀,长期以来本区文化的延续性和融合性较强。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的闭锁性,使得外来文化很难改变原有的文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各民族间的同质性和亲和力;另一方面,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在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共同发展的牢不可破的民族友情。该区在目前经济要素配置不优的状况下,文化成为区域经济和城镇空间组织的纽带,因此,地域文化成为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整合发展的向心内核和相互联系的 “文脉 ”。

(三)自然资源相依相连

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位于广西丘陵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省际边界区域各州市同处喀斯特生态群,自然旅游资源总体趋同。另外,该区位于珠江水系的中上游,山高谷深,河流纵横,四州市“山同脉,水同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同脉共生。该区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开发条件较好,已建的有国家重点水电工程鲁布格、天生桥一级、天生桥二级 3座界河大型水电站,还有一批在建和筹建的大中型水电站。曲靖市水能资源可开发利用 300.31万千瓦,已开发利用 135.46万千瓦;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水能资源可开发量 176万千瓦,已开发利用的水电装机容量为 45.87万千瓦;百色市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达 500万千瓦以上,已开发利用近 400万千瓦;黔西南州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发电量达 1000万千瓦以上。该区矿产资源种类多样,优势突出。在四州市中曲靖市和黔西南州煤炭资源优势明显,曲靖是云南的煤炭基地,煤炭探明储量83.5亿吨,占云南全省总储量的 36%,黔西南州被誉为 “中国金州”黄金远景储量达 1000吨以上,年原煤产量突破 1000万吨;百色市的优势矿产资源是铝土矿,铝土矿探明储量达 7.5亿吨;文山州境内优质铝土矿储量为 3385万吨,具有规模开发潜力。该区自然资源丰富,共生性特征明显,互补性较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为铝土矿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能源支撑,为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联手打造南昆经济走廊煤电铝生态工业基地发展构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整合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群发展与竞争的现实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不仅出现了像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等跨国区域经济与政治联盟,更多的是国家内部层面城市群体组合的方兴未艾,且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如美国东北部城市群面积仅占美国国土面积的 1.5%,却集中了全国近 20%的人口和 30%的制造业产值,城市化水平高达 90%;日本东海道城市群面积占日本国土的 6%,却容纳了全国 61%的人口,创造出全国2/3的经济总量和 3/4的工业产值,城市化水平接近 80%[4]。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面积仅占全国的 1.04%,但却创造了全国 18.5%的国内生产总值,22%的外贸出口,已成为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龙头[5]。可以说,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并逐步从板块化向网络化发展,从而客观上要求城市间必须形成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紧密联系和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因此,整合与协调就成为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取向。目前,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更应该顺应国内外区域发展的趋势,加快整合发展的步伐。

(二)区域空间网络框架初步形成

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空间网络是建立在相对完整的交通体系之上,目前已经形成高速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为主的高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铁路以南昆线为主,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南昆铁路的扩容改造并将南昆铁路增二线建设列入了十一五规划,此外云南省向铁道部提出的南昆铁路南线建设方案已经提交交通部审定,两大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四州市相互合作,另外,田东 -德保 -靖西线也列入国家十一五铁路网建设规划,此项目的实施将结束百色出越南无铁路的历史,该线也将成为大西南出东盟的重要陆路通道。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公路系统逐步完善,南昆高速公路即将贯通,另外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的框架协议》,双方共同争取十一五期间打通百色至兴义的高速公路,形成贵州西南部至广西百色 -南宁 -广西沿海港口及边境的公路出海通道,两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完工将进一步促进四州市的紧密联系。四州市航空事业发展蒸蒸日上,现已建成百色机场、文山普者黑机场、兴义机场和红河蒙自机场等四个民航机场。水运方面,文山州在交通部的支持下,已经加快对富宁港的建设规划,完成了《富宁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规划建设客运、集装箱、件杂货和散件四个港区,客用码头泊位为 300客位客船,货用码头为 1000吨级泊位,另外还在库区上游的驮娘河、谷拉河、那马河上分别建设四个码头和 12个停靠点,码头分别按 300吨级货运、100客位船舶规模建设,随着百色水利枢纽二期工程实施将使百色至富宁 80公里水路航道达到四级航道标准,这将真正地发挥云南省出省唯一水运通道和百色交通枢纽的作用。

(三)政府间合作不断深化

时代的要求、三省边区地方政府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众多有利因素的存在,推动了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政府间合作不断深化。在大区域合作框架中,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四州市是泛珠三角经济区的组成部分,也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前沿,同时又是南贵昆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在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框架下,四州市建立了长期的协调合作关系,1986年 6月,在西南经济协作区框架下,黔西南州与百色市、文山州、曲靖市结成经济协调区,建立了长期的经济协调合作关系,商定了桂、滇、黔三省区四地州市经济协调会每两年召开一次联席会的协调机制。2001年由百色市民族局倡议,会同黔西南州、文山州民宗局和曲靖市民族局成立了民族工作横向协调组织—滇黔桂毗邻四州市民族工作联谊会。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各州市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如共同推进了天生桥一、二级电站、平班水电站和百色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建设。2003年,三省区四州市经过协商,成立了气象协作区,积极开展气象业务和学术交流。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2004年以来,百色市与黔西南州开展了一系列的煤炭资源合作开发,2006年黔西南州与百色市达成构建南昆经济走廊煤电铝生态工业基地的区域合作初步框架协议。

四、整合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加强地区间空间联系

快速便捷、高效安全、互连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是实现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整合发展的基础。铁路方面,加快实施国家十一五铁路网规划,推动田东至靖西铁路、南昆铁路二线工程的建设;共同筹划南昆铁路南线建设,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积极争取黄桶 (贵州)至百色铁路建设早日开工,进一步提升该区大西南出海通道功能。公路方面,尽快开工百色—隆林—安龙—兴义高速公路,进一步缩短两市的时间距离,打通南昆经济走廊资源输出快速通道;争取贵阳—罗甸—乐业—百色高速公路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彻底缓解大西南出海通道的交通压力;改造省际道路系统,尽快将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内的省道建成二级以上公路。水运方面,尽快实施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富宁港和百色港建设,将百色港至富宁港 80公里航道建设成为四级航道,百色港至南宁港航道建成三级航道;加快百色水利枢纽二期工程建设的进度,打通大西南入海水路大通道;加快右江鱼梁水利航运枢纽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右江航道通航能力,与建成的百色水利枢纽、那吉航运枢纽、金鸡航运枢纽共同打造南昆经济走廊至广州 1205公里千吨级水上黄金走廊;在建设龙滩库区千吨级滚装运输码头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黔西南州水路联运汽车滚装运输项目的建设。

(二)树立资源整合开发思想,联手打造互利共赢资源开发利用互惠区

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 “山同脉,水同源”,自然资源同脉共生,资源之间的互补性较强,煤炭资源、水能资源和有色金属资源是该区的优势资源,应该发挥资源的互补性特点,在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四州市政府应该共同努力形成互利共赢的资源开发合作局面,加强能源合作,科学规划区域水电合作开发项目和矿电结合项目,积极发展矿电相结合的配套产业,联合报请国家明确新增电力项目重点安排在合作区,考虑试行“直供电”体制,发展“直供电载能产业园或循环经济园区”,例如 2003年 7月 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价局批准百色银海铝购盘县电厂直供电电量免收价区加价的优惠。这将会使西部电力以合理的较低价格就近使用(如果将矿产资源的加工放在东部,至少要增加电力输送费用和矿产品的运输费用),促进“西电西用”机制的形成,实现区域能源与产业合作互利共赢。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地处岩溶生态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岩溶湿地、民族文化和红色人文旅游资源是该区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关联性强,类型、功能多样,众多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因此,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各州市应该协同合作,优势互补,树立整合开发的思想,依据互补性的原则,将民族风情、历史文化遗存、自然风光和红色精品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打造精品旅游产品,树立鲜明的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形成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区域性旅游开发区[6]。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边界区域优势产业分布新格局

整合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各州市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推行现代管理制度和企业技术改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优势产业基地,建立城市功能联系紧密、产业分工协作有序的区域产业分布新格局[7]。①以曲靖市、黔西南州煤炭产业基地为孵化器,发挥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建成西南地区的综合性高新煤炭产业基地。②依托文山和黔西南州医药产业技术优势和广西、云贵高原的特色中药材资源,加快中药、民族特色医药和生物制药的研发和制造,建设区域性国际化的生物制药和中药、民族特色医药制造基地。③发挥珠江中上游水电资源“黄金走廊”优势,加快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建成珠江中上游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为工业生产提供能源保证。④依托铝、锰、铅锌等有色金属资源,发挥该区煤炭、水电能源优势,重点发展新型合金材料、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联手打造南昆经济走廊煤电铝生态工业基地,构建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基地。⑤依托本区域旅游资源优势,以观光旅游、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为基本主题,以神奇、旷野、珍稀、古老、优美、浓郁为特色,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形成珠江中上游集文化遗存、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宗教文化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精品旅游区。⑥发挥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的商品集散地的重要功能,发展面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商贸业和物流业,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物流中心。⑦依托珠江流域良好的水土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高新农业、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为核心,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建立西南地区重要的特色农业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四)共同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维护珠江中上游生态平衡

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山同脉,水同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省际边界区域同处珠江水系的中上游,曲靖还是珠江之源,珠江流域生态与环境的好坏,与中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有着必然联系。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各州市应该联合实施珠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共同建立珠江中上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植被的保护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调整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配套建设水利水保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果林、陡地退耕还林还草,逐步减少进入珠江的泥沙量,特别是在石漠化治理方面,省际边界区域要加强合作,启动实施区域石漠化治理专项规划,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增加植被覆盖率,实现珠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区域合作和综合治理,共建珠江中上游绿色生态走廊;在环境保护方面,省际边界区域要通力合作,加强对区域内工业企业的监管,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和排放范围,合理布局污水处理厂及污水处理设施,保证生产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筹划建立珠江中上游流域污染治理合作委员会,合作方共同建立环境污染利益补偿机制以及相互监督、相互合作的污染监管治理合作机制,最终形成“上游为下游负责、下游监督上游”的责任监督制。

(五)构建区域发展战略联盟,实现互利共赢

区域发展战略联盟可以破除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孤立发展的传统发展方式,确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一体化发展理念。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各州市应该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建立区域发展战略联盟,形成灵活高效的磋商与协商机制,通过区域发展战略联盟建立政府间合作平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为了适应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首先要通过区域发展战略联盟推进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共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共同协商解决共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两大边界冲突问题,实现边界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其次要通过区域发展战略联盟促进省际边界区域各州市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创建资源互补、产业互联、市场互通、经济互惠的多赢局面,解决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各州市之间产业发展各自为政、项目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实现资源与产业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最后通过区域发展战略联盟组建若干大型集团公司,引进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生产要素与产业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实现生产要素一体化经营,形成开发、销售、服务一体化,形成完整的区域产业体系,使产业经济真正“上规模、成体系、创品牌”。

五、结语

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属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该区 “山同脉,水同源”、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但是由于各省市行政区界线的割离,省际边界区域各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各自为政、相互割裂,“板块经济”现象突出,边界共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两大边界冲突较为严重。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各州市距离省域中心城市较远,省域中心城市对各州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要克服边缘经济的羁绊和束缚,免受“囚徒之困”,省际边界区域整合发展是良好途径。

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历史文化渊源深厚,自然资源相依相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整合可以凝聚力量,可以凝聚人心。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以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思想为指导,通过整合发展破解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推动省际边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1]陈钊.行政边界区域刍论[J].人文地理,1996,11(4):41-44.

[2]魏后凯.《行政区边缘经济论》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112.

[3]周克瑜.论区际经济关系及其调控[J].经济地理,2000,20(2):1-5.

[4]靳美娟,张志斌.大都市圈功能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41(1):61-69.

[5]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制[J].城市规划,2004,28(5):25-30.

[6]焦世泰,张艳敏.百色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9,22(4):76-77.

[7]焦世泰,石培基,王世金.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战略构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2):43-46.

Yunnan-Guizhou-Guangxi Integrated Provincial Border M inority AreasDevelopment

Jiao Shita i

Provincial border ethnic areas as a special case of inter-provincial border areas,economic under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of the edge of a very prominent,and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of national regional integr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win-win,is to improve the provincial border ethnic areas underdeveloped and marginal good way.This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 in the Boundary selected ethnic areas as study objects,from industrial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the association,history,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same strain linked to the angle dependence of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 in the Boundary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gional integration,and analysis of Guangxi Yunnan-Guizhou provincial border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gional integration based on,from the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system optimization,together to create resource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of new border regi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ominant industries,To safeguar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PearlRiver and building strategic alliances in four area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posed Guangxi-Yunnan Guizhou provincial border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region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 in the Boundary;Ethnic Regions;Integrated Development

【作 者】焦世泰,硕士,广西百色学院讲师。百色:533000

C95-05

A

1004-454X(2010)04-0164-006

〔责任编辑:俸代瑜〕

猜你喜欢
省际百色边界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拓展阅读的边界
攻坚百色
珠江水运(2020年20期)2020-12-05 07:36:40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中国公路(2017年11期)2017-07-31 17:56:30
开放与我国居民收人增长*——来自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考察
百色水利枢纽首次蓄满泄洪
百色
岷峨诗稿(2014年3期)2014-11-15 04:13:24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49
对口支援与省际合作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