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四海,王英辉, 郭跃显
(1. 石家庄铁道大学财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43;2. 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在我国,作为事业单位的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校)运营资金已经由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演变为多渠道筹资的办学模式,资金的运作越来越复杂。一方面,高校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这必然要求大量的资金及高效的资源配置;事实上,高校存在着巨额的资金流量和存量,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营运好高校资金运动意义深远。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目前虽然都开展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章立制工作,设立了内部控制机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整个教育体制改革速度相比,高校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工作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明显滞后,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少数高校财务管理甚至失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虽然有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却停留在纸上,执行缺乏力度。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表现为[1]:内部控制观念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风险管理理念,内部监督能力不强,预算管理流于形式等。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任务迫切。
1992年,美国内部控制委员会发起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COSO报告。该报告构建了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模型,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要素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并指出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五个方面的要素支持: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与交流(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和监测(Monitoring)。2004年该机构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进行了改进和拓展,标志着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从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转型。2008年,我国由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今年4月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这些都为研究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新的框架体系吸收了国际应用最为广泛的COSO报告中先进内容,同时更加关注我国国情[2]。
鉴于这一规范针对企业而非高校,基于“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框架理论体系,针对我国高校特点,围绕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展开分析和讨论,进而提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内部控制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影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
的总称。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内部控制环境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人力资源政策、员工素质、单位文化等内容。要搞好高校内部控制,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为内部控制运行打下坚实基础[3]。
高校内部组织机构的完善。没有健全良好的组织治理机构,高校的日常运营和重大教育事业活动将混乱而无序,会陷入高耗费低效率的运转状态。因此我国高校应首先改善机构设置,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治理结构即高校作为法人层面的组织架构,好的治理结构能够达到:内部机构设计科学,权责分配合理,教育事业运行平稳顺畅,教育资金运转安全高效。高校治理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是:适合学校办学目标、发展规模、办学特点、办学优势;简化管理层,实现归口管理;满足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符合部门间的协调与控制要求。以某教学型公立高校为例,根据自身特点,其治理结构具体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组织结构设计图
积极向上的高校文化的培养。高校文化类似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经过长期倡导、培育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造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综合。其核心是一所高校的价值观,是学校的灵魂。高校尊师重教、浓厚的学术氛围、突出的办学特色、高效公平、廉洁节俭、弘扬正气等办学理念都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从内部控制角度,学校文化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补充制度刚性的柔性化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学校文化,形成制约与控制的氛围,实现学校的规范与约束,学校文化是构成控制环境的最基本、最本质的要素,它直接影响着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设计和运行。所以高校的领导层、决策层、管理层以及每一个普通员工必须把高校文化的培养高度重视起来。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高校风险评估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高校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它重点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机制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高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过去教育大发展一段时间,部分高校在追求外延扩张时忽视了必要的控制,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措施,在“高校是政府的,政府会最终埋单”的错误理念下债台高筑。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其风险尽管不会导致直接破产,但也会形成由于不能及时偿还银行本息而导致的信用危机,导致资金链断裂。因此风险评估将成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内容[4]。
第一,目标设定。高校的内部风险控制目标是合理使用资金,保证学校有限的资金得到科学、有效的使用,避免浪费、流失,防止贪污和腐败。对于将有可能影响高校经营管理目标或涉及金额巨大的项目、事项作为高风险目标进行控制。高校作为有自主权力的事业法人,主要存在的是财务风险,具体表现为:整体财务状况失衡,举债的风险,投资的风险和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等。因此要谨慎确定所设定的高风险目标。
第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对所面临的风险程度的大小进行合理的度量认定。风险识别主要解决风险大小的问题,如何量化高校面临的各项风险,必须依赖可取得的一些数据形成的各项指标,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其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事项。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可以参考以下几项指标。
(1)年总收入支出比率。用公式表示:年总收入支出比率=年总收入总额/年总支出总额。高校的全年收入支出比率是收入支出情况的最直观反映,在其他情况大体相当的前提下,收入支出比率的高低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大小。
(2)人员性经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人员性经费支出收入率=人员性经费支出/年高校总收入总额。这项指标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效益,也反映了高校人员的工作效益。人员性支出比例越大,效益越低,风险越大;反之,比例越低,效益越高,风险越小。
(3)负债总额与收入总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负债收入比率=年高校负债总额/年高校收入总额。负债总额与收入总额的比率越高,学校还贷能力越差,财务风险越大。
(4)生均贷款额。用公式表示:生均贷款额=高校贷款总额/在校学生人数。学费收入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方面,也必然成为还贷的主要来源。学费收入取决于学生人数及收费额度,生均贷款额作为识别贷款风险指标比较科学。一般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系数划分,有学者提出生均贷款额度1万元以内为无风险区域;生均货款额度1万元到1.9万元为轻度风险区,风险系数30%,属于可承受区域;生均贷款额度在1.9万元到2.8万元为中度风险区域,风险系数45%,应亮黄灯警告;生均贷款额度超过4万元时风险系数为70%,应属于严格控制甚至禁止区域。
第三,风险应对。当高校承担了一定风险的投资项目或者其他经济活动,并且经过了风险的识别和分析以后,可以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对该风险进行评级。同时结合高校自身对风险的承受程度,充分考虑风险与收益,确定对风险的应对措施。在应对风险时,应遵循谨慎原则,合理分析关键管理人员的风险偏好,利用有效的风险防护措施,避免由于领导层、管理层的个人风险偏好而给高校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并导致重大经济损失。高校要有良好的风险应对措施,就必须具有科学的决策机构和科学的决策程序。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中心环节。高校控制活动涉及面虽广,但主要以经济活动为主线展开。这里的控制活动主要以高校行政管理为对象,特别是以高校的资金管理为重点,进行控制活动的分析与设计,确保高校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目前常用的内部控制措施由内部牵制方法演变而来,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具体内部控制措施有: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程序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九种具体方法。在高校控制活动设计中,可以资金流为主线,沿着资金流的方向,对经费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控制目标、控制流程、控制措施设计。由于高校资金收入较为单一,为了突出高校资金管理的特点,控制活动设计主要以资金的“支出”管理与控制作为研究的重点,突出经费的过程控制。按照支出活动的程序,将资金过程管理的控制活动体系分成三个部分研究: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资金使用过程管理的内部控制、决算管理的内部控制。三个部分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但并非同等重要,设计时应根据高校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突出控制重点。
信息与沟通是指在执行内部控制时,应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高校经济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方式在高校内部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高校为了实现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应当收集各种对决策和内部控制有用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比如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通过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外部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同时通过这些获取的信息对高校自身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及时做出内部控制调整,保证高校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管理系统,监督检查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内部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由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设计、评估、监督、反馈,保证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监督是对内部控制进行设计、运作、修正的评价活动,是系统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程序是高校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这一程序主要包括对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连续的监督、评价;对高校的内部控制某项业务活动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并对将会影响高校财务状况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性地监督控制报告,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由于高校外部和内部环境不断变化,对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持续性评价,将有利于保持其及时性和有效性,因此对其进行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控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囿于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尚未成熟,内部控制具体实践才刚刚起步,所以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尚需时日。我国各高校应该长期性地改善内部控制的环境,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积极实践探索,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国内高校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国式的高校内部控制框架。
参考文献:
[1]郭宏军.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J].财会通讯,2005(5):20-21.
[2]马正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J].财会通讯,2008(10):28-29.
[3]黄金曦.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探析[J].事业财会,2008(2):18-19.
[4]魏良华.浅析风险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2):32-33.